龙庆峡回想
(2023-07-31 16:18:36)
标签:
龙庆峡移防黄柏寺 |
分类: 战友情深 |
龙 庆 峡 回 想
春夏之交,海淀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始安排军休所人员去延庆避暑疗养,我们所第11期来到龙庆峡景区。正值北京多年一遇的罕见高温天气,在龙庆峡这条峡谷的酒店里,却能避开暑热,享受到四个凉爽的夜晚。
对于我来说,除去每天的观光游览,更多是对往事的回想。第一次到这里,我刚满18岁,而这次来到龙庆峡,我已经是68岁。中间之差整整50年,不禁令人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1973年秋,部队从高原移防回到北京。因为正处于“文革”时期,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各方面还处在混乱之中。驻地的营房被多个单位占用,清理起来难度很大。训练大队没有战备任务,被安排在延庆黄柏寺,这样,我就与这个小山村和龙庆峡谷有了不解之缘。黄柏寺的部队大院坐落在巍峨的冠帽山下,大院的山背后,就是现在北京知名度很高的龙庆峡旅游景区。不过当时还是为灌溉农田,刚刚可是修建的水库。
那时候的训练大队可谓兵强马壮,200多名男女学员分别在这里进行外语、无线电技术等多种专业的学习。难以抑制的充满活力的青春躁动,驱使着我们尽情享受着这片土地的恩赐。春天,漫山遍野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季,天气格外凉爽,比北京市区低好几度。尤其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清爽宜人。秋日,到处都能看到硕果累累,空气中充满了果香。冬天一到,大雪纷飞,寒气袭人,正是大家赏雪滑冰最好时光。完成了每天的学业,周日跑步可以到十几公里外的延庆县城买点日用品,同时再改善一下伙食,这似乎是对高原生活的艰苦和物资供应匮乏的报复。有机会借几辆自行车,来一次官厅水库远游。在水库边的河沟里嬉水,拿一块纱布就能够捕鱼捉虾,每次都是满载而归。送到食堂过油,撒上一点盐,晚餐增加了一道美味。天气晴好时,约几个好友同行,爬到冠帽山的山腰看看那几个山洞是否住着神仙,满足一下好奇心。结果发现山洞很浅,没有人类来过的痕迹,只发现有几十只野鸽子,不免有些失望。
1974年五四青年节,中队组织年轻人去爬冠帽山。出发前带上十几条背包绳,每人必备一个装满泉水的军用水壶。走近冠帽山,举目仰望,才发现其高耸陡峭,基本上无路可走。部队大院和黄柏寺村交界处有一条山缝,虽然坡度较大,但勉强可以攀登。登山过程可以说是披荆斩棘、手足并用,但登上山巅的喜悦和征服感让大家心旷神怡。极目远朓,整个延庆盆地尽收眼底。东南方是永宁古城,南面是延庆县城,西面是烟波浩淼的官厅水库,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
山下面是一个幽深的峡谷,其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清澈透底的溪流。当时我们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中队长问我们是否要下去看看,初生牛犊不怕虎,哪有不下之理?把背包绳相接,一个个抓着下滑到了山底。整个过程尘土飞扬,碎石相伴,充满了危险,也非常刺激。看着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赶紧找一个水潭跳下去清洗一下。没想到溪水冰凉刺骨,不仅手脚麻木,可怕的是镇得头疼难忍。也难怪,五月初的北京怎么能下水野游?更何况这是在阴冷的峡谷之中。沿溪水向东而行,积水的面积越来越大,最后无法前行,只好爬上山顶。快出峡谷时,发现一个新建好的大坝横在谷口,截住了溪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水库。多少年以后,才知道这就是现在90米高的龙庆峡大坝,虽然当初设想灌溉农田的作用没有实现,却成为了北京地区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
年轻时难免会有一些荒唐之举,如今成为了美好的青春记忆。同行的几位年过80岁的老同志大学毕业后于1962年从各地来到的黄柏寺大院。他们夜以继日地开展科研工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青春。后来他们又转战到祖国的大西南,直至八十年代百万裁军才回到北京。正是这些同志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祖国今天的安宁。想到此,不禁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