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海寺小记

(2021-12-16 11:41:57)
标签:

法海寺

明代壁画

旅游

分类: 京城拾穗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西山多古刹,闲游乐趣多。

拜谒法海寺,心咏曼陀罗。

北京西山绵延百里,古刹众多,各具特色。这些年游览了其中的几座,略有感触,颇有收获。

古人为什么喜爱在西山建寺庙?我想是因为这里远离尘世,环境幽静,正是老百姓所说的风水宝地。的确,当年的北京西山上风上水、林木茂盛、泉水丰沛、地广人稀,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寺庙中,有潭柘寺、戒台寺、八大处、大觉寺、龙泉寺等等,在北京都是很有名气的寺庙。当然,更多的是那些不知名的小庙宇,已经无法修复,只留下地基、残石和瓦砾,供后人凭吊。

与法海寺相识有一个缘分,起因是一位挚友在朋友圈所发的一组图片。在这组记述其西山越野跑的图片中,我看到了一处建筑群。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中、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辨认出这里存在着一座古刹。从上帝的角度俯视,其造型规整,古树深深,给人一种巍峨壮观的感觉。有一种缘分的驱使,我在地图上查找,得知此为明代的法海禅寺,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法海寺。此寺地处门头沟与海淀的交界处,与西山森林公园仅一低矮的山梁之隔。为了了解法海寺的来龙去脉,我决心抽空去看看。虽然这不算是什么大的心愿,但对于休闲散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高德地图上查,法海寺离我们家仅21公里,直线距离也就十多公里,因为行车要走西北五环绕道门头沟,所以路途自然增长了数公里。当然,如果能像挚友那样徒步翻山前往,需要非常大的毅力和体能,我还是量力而行吧。

当年,法海寺远离市区,附近只稀疏的有几个的小村落,现在寺庙沿途已是非常繁华了,要穿过几个社区和村庄。在法海寺藏经阁眺望,南面不远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能够保留住这块幽静之地确实不易。据资料讲,解放前因连年战乱,法海寺很多建筑年久失修,主体坍塌,寺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建国后法海寺曾住过部队,也曾成为学校校所(北京第九中学),难免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很多文物工作者多次来此考察,提出了保护方案。政府也下发了文件,寺庙得到了初步的保护。“文革”前期的“破四旧”运动,法海寺遭受了灭顶之灾,除主体大雄宝殿及壁画得以幸存,从佛像到普通的建筑,被砸毁了很多。资料中还介绍说,负责守寺的吴大爷拒不交出大雄宝殿的钥匙,并持利斧守住大雄宝殿的大门与红卫兵对峙,以死相拼,这才保护下大殿的平安。近年来政府斥巨资对法海寺修葺,终于可以达到可以对外开放的程度。

法海寺与其它寺院没有太大的区别,建筑规制也大体相仿,但法海寺也有自己的特色,被称为“五绝”。

五绝中首推就是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堪称北京文物的瑰宝,可以敦煌壁画相媲美。前些年国家对寺庙的修缮中,重点是对大雄宝殿中的壁画用现代科技设备进行了保护性修复。这组明代壁画为宫廷工部营缮所绘制,主题是几个佛教故事,有祥云山水、动物花卉,画法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为了保护壁画,大殿曾经大门紧闭,令很多游人望洋兴叹。近年,允许游人进殿参观,但参观人数限制在20人一拨,在室内逗留也仅限20分钟。一天内隔一个小时接到一批,每天仅开放几次,使人深感机会难得,我觉得说不定哪天就关闭了。当然,百元的门票价格,也挡住了一些游客。

大殿内保持恒温恒湿,严格避光。换上鞋套进入漆黑的大殿,每人发一个冷光电筒,借助微弱的光线可以稍微清楚地观看壁画。讲解员娓娓道来壁画中的佛教典故和精美的绘画技艺,确实让人感叹600年前工匠的精湛艺术造诣,也会产生这百元的参观券物有所值的想法。当然,在药师殿和其它几间侧房都陈列着这些壁画相同比例的复制品,电视屏还播放有电视片,可以拍照,如果时间充裕,不妨仔细观看。同样,如果有兴趣,在文创店买一本介绍法海寺的小册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本小册子介绍详实,全面(可惜为了省钱,印刷的字体太小)。补遗中增加了当年两个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难能可贵,是非常难得的资料,不可错过。

另外,大雄宝殿前有两株白皮松,挺拔伟岸,岁逾千年,仍然枝繁叶茂。古松与大殿浑然一体,既使古刹庄严肃穆,又使得这组建筑充满了盎然生机。大雄宝殿内三世佛上面有三个曼陀罗藻井,均是明代原物,其造型方圆有致、周施斗拱、层层收缩、高达一米,无愧藻井中的精品。藻井上面的雕刻和彩绘更是精工细作、细致入微,显示出匠人的高超技艺。在寺藏法器中,有一口古铜钟,钟内外铸满梵文的《金刚经》、《法华经》,堪称古钟的精品。现在此钟置于侧房,伸手可及,轻轻触及,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佛教文化的深邃。不过,如果触摸的人多了,出于保护的考虑,估计会用玻璃罩上。

寺院西侧百米处有一座小石桥(四柏一孔桥)也列入法海寺“五绝”之列。此桥很小,宽三米,长五米,单孔,其实是非常普通的小桥。它的奇妙之处是桥下的石缝中长出了四株柏树,由于水源充沛,长得非常健壮高大。平平常常的一个景色,赋予其“四天王拱卫石桥”的故事,就有个文化内涵。如果谁去法海寺游览,一定要步行通过此桥,并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后人总结的法海寺“五绝”,有根有据,都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当你走进古树高耸,山石嶙峋的法海寺,如同到了西天梵境,一种肃穆庄严、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如今,很多人(以老人为主体)来此闲游散心,既可以登高健身,又可以抒发思古之情,净化心灵,可谓一举多得。我想,随着法海寺的名声逐渐增大,尤其到了春暖花开或红叶满山的季节,这里肯定会游人如织,想仔细欣赏明壁画的风采,古刹的伟岸,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利用冬季游人稀少,到此一游,绝对是明智之举。

法海寺小记
跑步朋友发的图片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镇寺之宝白皮松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药师殿藻井(大雄宝殿的三个藻井不允许拍摄)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法海寺小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华轩拾遗
后一篇:最后的谦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