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中国智造
(2008-06-28 00:23:51)
标签:
智造高科技人才李开复张亚勤东软it |
5月份的时候,我去大连采访。一天中午11点多种的时候,我走在大连软件园的路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的。刚过了12点,两边大楼里冒出来了无数的年轻人,路上立即变得拥挤不堪。这些年轻人无一例外地在肩上挎着电脑包,有的女孩子还别出心裁地在电脑包外面挂上一些小饰物。他们都是东软信息学院的学生,每天有11000名学生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知识,他们期待着能够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我见到了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大三的学生崔璀。崔璀家是黑龙江的,马上就要到暑假了,也只有一年时间就要毕业了,他开始认真考虑毕业后的去向了——到底是去简柏特(原GE)外包中心去实习,还是自己去创业。
崔璀还是位于东软信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SOVO)中的虚拟企业“阳光公司”的CEO。在这里,大学生们按照真实的公司状况建立组织结构。阳光公司有市场部、行政部、研发一部、研发二部,就像真的公司一样。他们接到了信息学院一些虚拟的外包项目,按照虚拟币(5个虚拟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结算。除此之外,成立了6年的阳光公司一共接了将近40个真实的项目;当然,这些项目是用人民币结算的。目前,阳光公司还在为东软信息学院做一套课程申报系统和一套课程制作系统。
前不久,崔璀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裁掉了8名阳光公司的员工,将员工数量缩减到了28人。“我们只有更精简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一些同学到了大四,他们的精力已经不在这里了。”他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就像一位真的CEO那样思考了很长的时间。
有了“创业”经历的崔璀正在考虑是不是自己创业,他最近对SOA非常感兴趣,觉得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商业机会,能不能利用开源软件开发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SOA产品?到底是去外企还是自己创业?崔璀面临着幸福的选择。
当然,对于每年毕业的570万大学生来说,很多人却并没有崔璀那么幸运,他们还在城市中疲于奔命,寻找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看看每年人才招聘会上排成的长龙,看看大学生们一张张焦急的眼神,你就知道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有多么难了,现在不是流行一种“裸就业”吗——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要这家企业一分钱的工资,只为了混到一份工作的履历。
看看这条消息:1999年开始,教育部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个招生规模在随后的几年中还在持续扩大,而且速度非常惊人——1999年之后,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平均每年递增42.4%,而在1999年之前的20年,这个数字仅为5.1%。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的大学一共扩招了1000万名大学生;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还将扩招438万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生将达到2000万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将达到10%。
也就是说,从2003年开始,这些在扩招浪潮中走进大学的“80后”开始陆续走出校门,他们开始面临就业的困惑: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国已经出现了人才过剩的现象。
当然,这里面的高端人才的选择余地还是挺大的,除了一部分出国继续深造之外,剩下的大多数都去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周二的时候我去中关村软件园里的IBM中国研发中心采访,出来的时候看见外面的会客区两位年轻男女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面,手里拿着一堆资料,神情略微有些紧张。一问才知道,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准备来这里做暑期实习,正在等待面谈。我当场祝了他们好运,如果实习效果不错而又没有出国打算的话,八成他们就会留在IBM了。
为了吸引中国大学生当中的高端人才,跨国公司可谓煞费苦心。前不久《IT经理世界》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上,当李开复上台之后,他和两位十年前采访过他的两位记者,如今的总编和执行总编刘湘明、张鹏回忆起当年的一件事情:开复如今已经是微软研究院但是当年还是工地的西格玛大厦,对这两位记者说:“我马上要给研究院找一位牛人,他的名字叫张亚勤”。
如今,李开复和张亚勤已经分别是Google和微软的全球副总裁,他们也开始在中国的顶级院校网罗高端人才:开复每年要跑十几所大学做演讲,几乎每次都是爆满,Google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我有一次去位于清华科技园的Google中国研发中心采访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他带了一套在学生看来已经很好的数码相机,一边不停地拍着内部的工作环境,一边喃喃自语:“我要把这些带回学校,给更多的同学们看看”,他的脸上满是羡慕的表情。张亚勤领衔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也相当有竞争力:除了做基础性研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外,还有做产品研究的微软工程院、微软技术中心等机构,如今已经有3000多名员工,这些年一直都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就业单位。
张亚勤一直在提“中国智造”的概念,而在此之前我就已经听SAP中国研究院院长芮祥麟提过“中国创造”,他在去年也出版了一本新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确,跨国公司们早就已经不再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中心,而是致力于开发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放眼全世界,除了印度,还有哪个国家有中国如此丰富的人才资源?
如今这些高端人才纷纷进入了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4月份我在上海采访EMC中国研发中心的时候,研发中心总经理范承工说他们已经搬过三次家了,主要原因就是原来的场地不够了,需要更大的地方。这次,EMC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搬到了杨浦区创智天地的一栋楼里面,离那里不远就是著名的复旦大学,显然EMC的选址经过了精心挑选。
2007年EMC做了校园招聘,结果有13000多人前来应聘,有3000人参加了笔试,最后有300人获得了面试的资格,最后录取了77人,可谓优中选优。目前,EMC中国研发中心的员工大多来自上海交大、复旦、南京大学、清华、同济大学等国内顶级院校。这所2006年才成立的研发中心最初只有50名员工,当年年底就扩张到了100多人。去年11月北京研发中心成立后,EMC中国研发中心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了500人,范承工说计划未来三年内这个数字将超过1000。
走进EMC上海研发中心,工位宽敞舒适,更重要的是,好像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吃的,这个与Google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还有一间按摩室,几张按摩椅,工程师累了的时候可以躺在上面放松放松。当然,健身房、乒乓球室都是一应俱全。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所有房间都是以金庸武侠小说的地名来命名的,有什么桃花岛、冰火岛,还有绝情谷,我印象中这个好像是财务部所在。据范承工介绍,这些名字都是员工们自己投票选出来的,他也希望能够给在这里工作的员工们创造一个非常宽松、和谐的环境。
当然,这里毕竟不是大学,最终还是需要产出的。目前EMC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承担了网络存储、云存储、云计算、中小企业和SOHO办公室产品、SaaS、虚拟化技术等很多前沿产品的研发,是EMC全球的三大创新中心(另外两家分别在俄国和印度)。今年3月,EMC在中国市场率先发布了面向中小企业和SOHO的“存储宝箱”,这也是EMC挺进消费市场的第一款重量级产品,而它就是EMC中国研发中心做出来的。
我前面之所以写这么多,就是想说明跨国公司早就已经意识到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可以为其所用,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抢夺中国的高端人才了。在这里,所谓的“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它的实质还是跨国公司以更低的成本拿到了中国最好的人才资源,为其全球市场创造价值。要不然,当然微软在中国多年都不挣钱,可是盖茨在中国研发机构上的投入每年都是只多不少。
这个时候,我们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做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做技工,去看澡堂子,去做门卫,去卖肉……我不是说做这些工作就低人一等,关键是你在大学里学了几年的知识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卖肉?那直接去技工学校就行了呗。当然,这里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大学生们学的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
除了清华、北大这些名牌大学之外,中国每年还有几百万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迫切需要能够接纳他们的中国本土的高科技企业,需要更多的能够发挥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岗位;可惜的是,目前中国企业能够提供的这种职位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华为能够提供3万多个、中兴能够提供2万个研发岗位之外,其他的中国本土企业又能够接纳多少人才呢?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高科技服务企业的崛起也就成为必然了,也只有他们才有可能接纳富余的大学生,东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都是这样的企业,他们也依靠自己的不那么高级的技术打败了那些跨国公司,例如,新浪其实就是依靠“人肉编辑”击败了通过机器来筛选新闻的当年不可一世的yahoo。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低技术”高科技服务企业还是挺值得我们鼓励的。至少大学生们在这种企业中工作,也许比到那些“低技术低科技”服务企业中更能体现价值。最近我刚刚在《IT经理世界》上写了一篇《智造的秘密》的长文,探讨的就是如何管理中国式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问题。
要将跨国公司的“中国智造”变成我们自己的“中国智造”,中国的本土企业、高校、培训机构,方面方面都需要加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