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CL的悲剧

(2007-12-04 10:18:15)
标签:

it/科技

tcl

电脑

李东生

杨伟强

业务重组

薄连明

 

昨天下午在深圳的TCL大厦,TCL集团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薄连明邀请10来家媒体进行交流。我在上周六的时候也接到领导的电话,从北京飞到了深圳。据薄总介绍,TCL集团于上周五召开了200多名高层参加的经管扩大会议,决定从明年1月1号开始,对旗下成员企业进行业务重组,TCL集团治理将向投资控股型管理模式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组建多媒体、通讯、家电、部品四大产业集团,加上非制造业的房地产与金融投资业务群和物流与服务业务群,TCL集团的旗下业务将重组为六大业务单元。

 

多媒体和通讯业务单元其实没有什么大变化,其经营实体仍然分别是香港上市公司TCL多媒体(1070)和TCL通讯(2618)。令人专注的变化就是把TCL集团下面除了黑电之外的所有家电品牌业务全部打包放到了TCL家电产业集团,这块由TCL集团副总裁王康平负责;将所有非品牌业务都放到了部品产业集团,由TCL集团高级副总裁赵忠尧负责,赵以前曾经担任过TCL收购的汤姆逊业务公司TTE的CEO。这两家新成立的产业集团都将注册成真正的实体公司。以前TCL集团直接持有下属27家企业的股权,现在将按照业务类型转为相应的产业集团来持有。

 

从资本层面来说,TCL集团将从一家直接管理旗下诸多业务的经营性公司转为控股性公司,从而有效地在很多实体公司与TCL集团之间建立起了一道防火墙。据了解,TCL的白电业务发展得不尽如人意,而部品业务本来就利润微薄。

 

从公司管理架构来说,TCL集团也经历了一个放权-收权-放权的过程。从TCL集团的发展历史来看,初期得益于李东生对下属们的充分信任,各个业务公司都有非常强的独立性,从而形成了百马争先的局面,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彩电、手机、电脑和电工四大块业务发展起来了,赵忠尧、万明坚、杨伟强和温尚霖也都成为威震一方的大将。

 

但是,这样一种管理模式显然只适合于开疆拓土的年代。当TCL收购了汤姆逊的彩电业务,规模急剧膨胀的时候,如果仍然由下属企业自行其是的话,必然就会失控。不幸的是,这种情况确实出现了。在李东生忙着整合汤姆逊的彩电业务的同时,在万明坚的主导之下,TCL在几乎没有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情况下收购了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结果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

 

显然,国际化的难度要比李东生所能想象的还要困难得多,而当时的TCL却并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为了保证集团不至于失控,另一方面也是扩张受阻之后的无奈之举,此后TCL集团开始了收权和削藩运动,电工公司首先被出售,万明坚被拿下,赵忠尧也被边缘化,李东生亲自操刀TTE的扭亏。原来的四大业务单元之中只有电脑业务由于发展得还可以,暂时没有动。

 

不幸的是,PC行业也正在走向集中,由于整个产业链仍然牢牢地由英特尔、微软等上游厂商控制,作为下游的PC品牌厂商要生存下来几乎只有一条路,就是将自己做得越来越大,从而获得更多与上游厂商博弈的能力。杨伟强也看到了这个趋势,但是却有心无力,因为TCL集团再也没有更多的资源来支持了。当年他率先推出奔腾四电脑并取得了短期优势,就是因为后续资源没有跟上而功亏一篑。因此,他迫切希望能够拓展TCL电脑的资源,如果这个资源在集团内部拿不到,他希望能够从外部拿到。他开始与外面的资本接触,为TCL电脑融资。这个时候,为了保证他创立的电脑业务的继续发展,他的离心倾向已经比较严重了,用薄连明的话来说就是“向媒体发布了不该发布的消息”。

 

本来,TCL集团在增发之后的资金投向中有一块是投向电脑的,但是由于规模大得多的彩电和手机业务四处冒烟,TCL集团不得不改变资金投向,将原来准备用于电脑的资金转投它向,这也直接导致了杨伟强与李东生的决裂。杨伟强最终只好离开,TCL电脑的控股权也被转让出去。如今,电脑业务已经不在TCL集团未来的四大产业集团之中,而是放在了“房地产与金融投资业务群”下面的“投资参股企业”当中了。未来TCL电脑的发展将完全取决于以杨建荣为首的管理团队了。从目前来看,这块业务的前景并不是很乐观。

 

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TCL集团的发展超出了其管理极限,而且是大大地超出。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世界是平的》这个例子被很多网友误解,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位高层管理者都要读这本书,而是说作为一位高层管理者如果连这本书都不知道,很可能他平时就不太注重学习管理知识。而不学习管理,如何能够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就好比爬珠峰,你如果不了解珠峰的气候、地形等特点,你也有可能爬到顶峰,但是这种可能性毕竟是微乎其微,而丧命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

 

不知道为什么,我所采访的部分企业家对于学习管理知识竟然表现出明显的蔑视,认为学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我要说的是,如果他们还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的话,他们最终会为此付出代价。

 

请看我的商业时评:

http://www.ceocio.com.cn/index.asp?node1=3&node2=16&articleID=241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