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中午我和一位朋友在国贸地下的餐厅吃饭。吃完之后朋友要去坐地铁,我要去财富中心采访,于是一同走到了地铁A出口。那里常年摆了两个地摊,一个是卖盗版图书的,另一个是卖盗版光盘的。走到书摊跟前的时候,我无意中瞟了一眼,竟然发现有一本红白相间风面的书很是眼熟。再仔细一看,原来竟然是吴建国和我写的《华为的世界》,于是停下来饶有兴趣地问道:“这本书多少钱?”“十五块。”摆摊的小贩看见我急着要走,连忙接口说,“十块钱给你一本!”
我不禁回想起更早的时候在采访的时候一位记者朋友一见面就对我说,我正在看你写的《华为的世界》,我连忙说谢谢你支持了,你帮我赚钱了;他却得意地接着说,“我在书摊上买的,盗版的,十块钱。”这一下子我后面感谢的话只好收了回去。
对于知识产品的原创者来说,盗版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忧的是自己并没有得到任何物质上的好处。前些年,国际上的一些大牌软件厂商例如微软、Adobe就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市场很大,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他们的产品,客观上帮助他们把竞争对手挤死了,可是他们自己却赚不到多少钱。后来,微软觉得很冤枉,曾经下了很大的力气去打击盗版,结果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激起了民愤。最后还是因为国内商业环境的变化,国家开始强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得各大PC厂商纷纷提高预装软件的正版率,微软们才开始在中国赚钱了。
对于哪些从事盗版事业的商人,我很尊敬他们,因为他们的嗅觉非常灵敏,他们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盗版的产品都是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东西。但是,我又为他们感到可悲:因为他们的行为助长了中国人的“小聪明”意识,如果仅仅依靠模仿和抄袭别人的智慧就能致富,谁又会花心思去研究原创的东西呢?而如果没有原创的东西,没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东西,中国又如何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呢?
最近,很多人都在呼吁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眼前来看,要完成这个转变,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