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底,我到了欧洲去采访华为的海外市场,后来为《IT经理世界》撰写了《华为在欧洲》的封面报道,发表在当年10月20号的杂志上。
今年10月份,我有一次到外地出差。在去上海的飞机上,突然发现隔着过道有一位年轻的乘客手里正拿着这期杂志看得入神,不禁心里涌起了一股满足感。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有一本杂志能够让你在一年之后还会拿出来再读一读,说明它还是有价值的。同样的,如果一本书能够让你在5年、10年甚至百年以后再拿出来翻一翻,这本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书。由此我联想到如今影视界又掀起了翻拍经典的热潮,就连《红楼梦》也计划重拍了。但是当我今天上午打开电视,温习了老版《红楼梦》的一集的时候;我发现至少对于我来说,无论还会有多少新版,老的那一版在我的心目当中已经是无可替代的了。但是,也许再过20年,所有的电视剧《红楼梦》都会被人遗忘,但是这本伟大的小说还是会永存。
从人类发明文字以来,写东西就成为了一门永远的职业,它永远也不会消失,除非人们不需要知识和情感了。我要说的是,在伟大的文字面前,同样伟大的胶片也要退避三舍,不信大家数一数,哪一部伟大的电影不是由伟大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我们要抗拒改变--如果你有伟大的思想,如今的互联网能够帮助你把它传播得更远,不是吗?面对互联网媒体的强大威力,我们做平面媒体的人经常会有一种困惑,我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内容和渠道,到底谁更重要?我也曾经拿这个问题请教过维亚康母(Viacom)公司董事长雷石东(Redstone),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当然是“内容为王”。但是,雷石东从来就没有忽视过渠道的力量,不然他当年就不会大规模地收购电视台了。
在中国情况当然更特殊,由于管制等原因,我们这些孱弱的平面媒体还没等成长起来就遇到了互联网媒体这头商业猛兽;由于实力悬殊太大,我们根本都没有多少议价能力。加上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还不是太乐观,当我们花费了几个月的劳动成果被很多网站使用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拿不到多少回报。
这是否意味着你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完全屈从于市场的压力呢?恰恰相反。虽然我们现在还无力改变这个现实,但是我们也看到国家在知识产权上的保护力度正在加强,大家不是看到KTV已经开始支付版权费了吗?
杂志更多的还是关注细分人群,如果你只是关注一小部分人群的需求,你只需要把他们照顾好就够了。网站毕竟满足的还是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也许会有人说,网站也能够通过RSS等方式将分众需要的信息推给分众;但是,你能够推给别人信息,你还能够推给他思想吗?21世纪的媒体最缺什么,缺思想!如果你能够推出旗帜鲜明的思想和观点,你就和大多数的媒体区分开来了;在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你还能够和网媒形成互补。
在这里,《财经》确实是一家我非常欣赏的媒体,不媚俗,有鲜明的观点;虽然心情也有点复杂,他们今年超过了我们,成为国内财经管理类杂志中营业额的老大。我记得在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宣布解散议会举行大选的时候,国内很多媒体都发表了预测性的文章。作为一个有心人,我还收集过这方面的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媒体包括那些很“官方”报纸办的很权威的从事海外报道的媒体都认为,小泉这次赌博必输无疑,因为党内大佬不支持呀,日本人民不喜欢鹰派之类的。只有《财经》的文章旗帜鲜明地说小泉虽然是赌博,但是有非常大的胜算,因为日本国内民情现在日趋保守化,而且小泉得到了自民党中层的大力支持。最后的结果证实了《财经》的判断,小泉大获全胜。由此我醒悟到,作为一个愤青容易,如果媒体变成愤青就危险了。回想咱们国家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发展历史,哪一次不是那些清议派慷慨激昂地说要保家为国,却拿不出具体的办法来,最后吃了败仗,责任往往却由保守派来承担。
好的东西迟早还是要发光的,对于财经类媒体来说,不能急于一时,老成谋刊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