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的唱片运作机制
唱片,可以说是在当代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传播工具之一,唱片业也是现代演艺、创作和制作人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探讨中国歌手串红的秘密,解读经典歌曲传播的通道,应以唱片为最先和最重要。
如果要问,在当今中国的唱片工业种种环节中,什么东西最为畸形、成长最慢、最为滞后?我可能会说:运作方式。我说这样的重话可能会引起许多唱片公司的非议,这对于许多在唱片制作发行推广领域辛苦奋战多年的从业人员来说,确实有点不公平,因为他们为中国唱片事业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然而,能够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成绩却太少太少,我们在向他们表示敬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们悲哀。这一切苦果只是源于两个字:机制。
今天,说内地唱片业的所有环节都被“机制”两个字弄得好辛苦,被盗版搞得好狼狈真是一点也不夸张。机制是原因,盗版成了“机制”下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正常状态下一张唱片发行百万应该是小菜一碟,成绩好的唱片发行量应该能过千万。君不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某几个年头,当时走红的歌星们不论是翻唱还是原创,专辑发行量过百万简直不稀奇,当时的一线红星张蔷小姐的唱片发行量就超过千万,引起了全球同业的关注,与一代歌后邓丽君成为全球十大唱片销量霸主。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中国人那时可以听到的好唱片不多,娱乐生活相对单调,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时的盗版还没有形成今天的势力,盗版质量差、发行网路不畅以及信息流通慢。但这一切今天早已面目全非,现在的盗版繁殖速度完全可和网络病毒比美,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质量的以假乱真。如此凶猛的势头,往往是正版唱片本来可以触到的地方只好拱手让给盗版了,现在一个当红艺人的专辑能买到十多万张的销量已经值得大书特书了。以中国的人口计算,十三亿除去未成年者、消费能力低弱者和不爱好者,两亿人的市场该有吧,但只能卖出十几万张,真是莫大的悲哀!
如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恶性循环,大部分唱片连成本都无法收回,怎么进行再生产呢?谁还敢轻易投资作唱片呢?唱片公司怎么能有正常经营呢?创作演艺人员又拿什么去生存?唱片公司面对有潜质的新秀不敢也无钱投资包装,演艺界又怎么会有良性的代谢呢?
所以,如此美好的唱片江山,只好由盗版商去坐。还有一个既得利益者,就是港台韩日演艺制作势力,当内地的唱片市场溃不成军的时候,他们正好乘机杀入,我们有些媒体本来就信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下就让自家人去自生自灭吧!
话又说回来,给外面的偶像们吹喇叭也是媒体的生存方式啦,谁叫咱们自己怎不争气呢?不过,如果还有什么能让我们聊以自慰的话,我想就是盗版至少客观上解决了一部分失业者的“生存”问题(这也是为国分忧啦);还有就是那些自以为不可一世的日韩艺人们至少还不敢得罪中国的歌迷啊,我们也算他们的衣食父母啦(开开玩笑而已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