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工作坊

(2017-05-24 22:49:58)

    工作坊是一种当下流行的世界性的切磋学术、交流技艺(注意不只是交流“思想”“观点”,而是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的方式,特点是:范围小(不是大工厂,是小作坊),交流充分而有效,讨论深入,话题集中。特别是工作坊要展示生产的程序(工作坊犹如生产车间,而不是展览室或陈列室)和技术等,这是它与大会、论坛的区别(各自发布自己的观点成果,或者是自说自话,或者是众声喧哗,这都不是工作坊要追求的效果)。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主编过一本叫《社会学工作坊》的书刊,以“工作坊”名之,意在区别于一般的论文集或刊物,而是探索一种学术研究的工艺,力求把一个产品(最终结果,在学术活动中就是研究论文)的生产程序、机制、环节、技术等,而不是仅仅是产品本身呈现出来,从创意(idea)到产品(product)之间的各个环节。就像带一个人到工厂的制作现场参观一个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从材料选择、构思、模型选择到加工等等),而不是只到产品陈列室看产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参观制作过程不仅可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且还向你解释它是怎么制作和生产出来的。

保罗.杜盖伊和斯图尔特.霍尔写过一本书叫《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该书通过对索尼随身听的个案研究,不仅向读者说明了文化实践和文化习俗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呈现了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和分析方法(所以才起了这样的书名)。

因此,工作坊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因为,它不是给你现成的产品,给你已经捕获的猎物,而是给你制作产品的技术,给你枪,甚至不只是给你枪,而且告诉你怎么用枪打到这个猎物。显然,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给他看一篇精彩的论文,不如教他这个论文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正如对于一个有志于狩猎的年轻人而言,给他猎物不如给他枪,而只给他枪则不如同时教他如何使用枪。

受他们的启发,我先是尝试在我主编的《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中设立了“文化研究工作坊”的栏目,每期发表一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有价值的原创性调研报告和民族志访谈)外,同时请作者尽量细致地“交代”自己的研究过程(选题缘起、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等)涉及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和指导教师的互动。我们的尝试包含了这样的意思:现代的学术研究不仅是一个人的神秘精神活动,它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活(当然绝不仅仅是技术活,否则就成为技术主义),而既然是技术活,就与别的技术活(比如制作一张桌子)有类似的地方。要生产出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good idea)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使是好的创意也离不开平时的学术训练(训练总是包含有技术成分),绝非什么神秘的顿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