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2016-01-30 21:29:49)一个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亲生儿子,与自己一起创业,建立了巨大的家产,也是家业的理所当然的拥有者和继承者,母亲之间血肉相连。一个是养子,虽然也参与了创业,对于这个家有一份功劳,但是毕竟没有所谓亲子那种“血浓于水”的认同,无论对于母亲的爱,还是对于家庭财产,养子都不敢抱有太大的幻想。他因此与养母之间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
突然有一天,母亲变得中了邪一样不可思议,六亲不认,无端怀疑儿子们的忠诚。不但把养子打成逆子关进监狱,而且无端怀疑亲子的忠诚,强迫其改造。
现在我们来猜测一下,两个儿子对自己的这种遭遇会有怎么样的不同反应?
首先,亲子当然是痛不欲生,他的痛苦是那种撕心裂肺、无所适从的感觉。因为离开母亲,哪怕是精神上的,也是他绝对无法想象的。他无法接受母亲的突变——这可是自己从小喝奶水长大的亲娘!而比不能接受更加重要的,是不能理解:这怎么可能?于是他既陷入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此同时,他更担心自己的“家业”——江山,这个家业/江山可是他和母亲亲手创立的,他怎能不忧心如焚?第三,作为母亲的亲生儿子,母亲是自己的唯一亲人,是自己唯一的情感依托和认同对象,他不能想象自己除了母亲还有别的情感依托和认同对象。因此,他必须、也只能保持自己的忠诚(你说愚忠也无妨)。这忠诚不是装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而且相信母亲能够终有一日会幡然悔悟,他们母子又重修旧好。基于以上原因,如果他获得书写的机会回忆这段母子龃龉的往事,那么,冤情倾诉与忠诚表白必将成为他的话语——包括主题和文风——基调。
而养子就不同了。首先,由于本来就是养子,对母亲没有亲子之爱,因此,面对同样的打击,他的反应不会那样强烈,他不会痛不欲生。虽然也不能接受母亲的判决,但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娘,他的感受不会那么强烈,母亲的歇斯底里也许会使他有些意外,但不至于达到 “绝对不可理解”的地步,或许他还会产生“本来嘛……”“果然……”的感悟;其次,他也不像亲子那么担心自己的家业或“江山”,因为在养子的心目中,虽然自己也参与了创业,这家业的正宗接班人本来就不是自己。某种程度上,这个所谓“家”不过是一个寄居之地,他不可能像亲子那样忧心如焚,也不会有“大厦将倾”之痛;第三,作为养子,母亲并不是自己真正的亲人,更不是唯一的亲人,一直以来也没有成为自己真正的、更不要说是唯一的情感依托和认同对象。即使一时还难以找到其他的情感依托和认同对象,只能在养母这里栖居,但这并不是发自他内心的忠诚。
养子如果获得书写的机会,那么,他会写自己的无奈、无聊乃至无望,甚至自己的虚无消极,另一方面,则也会因为与养母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亲子没有的——而竟然有一种难得的幽默——尽管是常常是黑色幽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