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永远比他创造的产品伟大

(2013-12-18 20:30:34)

诗人瓦莱里有一首警句式的“诗”是这样写的:

“那个刚刚完成了一项漫长劳作的人发现,他最终形成了一个他未曾希求、也不曾了解的存在/这恰恰是因为他孕育了这个存在,并继续感到此种羞辱: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他的作品的附庸,并从它那里借去了种种不容置疑的特征,一种相似,些许疯狂,一处界标,一面镜子;此外,他在一面镜子里面显得更糟,他看到自己被如此这般地局限于其中。”

这首诗讲的是艺术家的作品压到了、吞噬了艺术家本人,作品变得比作家更重要。这个现象或许是并不罕见:我们对很多艺术家所知不多,却知晓其伟大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而伟大,成为作品的“附庸”。问题于是产生了:如果没有这些传世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还会被人记忆吗?

阿伦特在论述天才的时候也涉及到这个问题。阿伦特认为,现代人对于天才的崇拜常常指向他的作品(对象化的物体),而不是他这个人,不是他的言行,这被阿伦特称之为对人的贬低天才“艺术家”的身份不是通过他的行动展现的,而是通过他的“产品”(特别是“手迹”)获得的。这就是天才在现代社会的异化、庸俗化和商品化:“对天才的偶像崇拜同流行于商品社会中的其他信条一样,都包含着人的贬低”。被商业社会推崇的是天才的产品而不是他这个人。

阿伦特认为,一个人“是谁”(who he is)比他生产出了什么东西重要得多:“相信‘某人是谁’(who somebody is)在伟大性和重要性方面超过了一个人所能做的和所能生产的任何东西,这是人的骄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这有点类似于古人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求参与不问结果”。津津乐道于行为结果(产品)的人,是一个虚荣的人和一个自我贬低的人,是自己的奴隶,自己能力的奴隶。

这个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对人的能力(比如赚钱能力,建造房子的能力等)及其证明(金钱或其他产品)的看重,的确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是人的严重异化。即使天才也难逃这个命运:“在一个创造性的天才那里,人比作品高贵的状况颠倒了,以至于他发现自己,一个活生生的创造者,还要和自己的创造物竞争,虽然他比它们(即创造者的创造物,引按)生的早,但终究它们比他存在得更长久。这与其说是天才的光荣,不如说是天才的困境。”因为在阿伦特看来,人总是比他的产品更高贵,即使从创造力的角度说也是如此,“因为所有真正伟大的天赋都保有的荣耀是:具有天赋的人总是比他自己完成的产品高贵,至少是他的创造力的源泉;这个源泉来自于他是‘谁’,并处始终独立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他成就的事物。”而天才的困境就是:人们看重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产品,甚至他的糟糕的产品。结果,“真正的艺术家或文学工作者‘感到他变成了他作品的儿子’。”

人永远比他所生产的产品更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