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等级化原则: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再认识
(2012-01-02 11:15:54)
标签:
杂谈 |
布迪厄的文化生产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场域可以处于与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的关系之中,但同时拥有相对于政治经济场域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是一个双重等级制的场域——双重等级制的意思是:文学艺术场域中的等级化依据的是他治和自治的双重原则。文学艺术场域如果失去所有自律性就会消失,作家与艺术家就变得完全从属于权力场域或经济场域中盛行的常规法则,这个时候,他治的等级化原则(heteronomous
简言之,文学艺术场域越是自主,自治的等级化原则就越是发挥支配作用;越是不自主,他治的等级化原则就越占据统治地位。
但在布迪厄看来,我们还可以把文化生产领域再划分为“有限生产场域”(the
有限文化生产场的这种超功利价值,建构了其自身的特殊法则,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程度正好成为它在有限的文化生产场遭到贬斥的原因。票房的成功恰恰意味着艺术的失败,畅销的作品被认为是“失败的作品”。
布迪厄认为,颠倒的经济决定了所有经济主义解释模式(通过经济主义的术语来解释反经济的现象)无法解释这个颠倒的经济世界(有限的文化生产世界或纯艺术的世界)。当然,布迪厄依然认为颠倒的经济并不意味着有限生产场中的经济(他又称之为“卡里斯马经济”)根本没有经济逻辑,事实是,“这种卡里斯马经济是建立在一种摆脱了任何外来的决定因素而唯特定审美意图是从的行为的社会奇迹之上的。”而且,与经济决裂恰好是需要经济条件的,它是享受着各种特权的少数精英分子玩的游戏,具体表现位艺术先锋场域中最具有风险的位置追逐,表现位在没有经济回报的情况下仍然留守在思想与艺术的先锋场域。这恰恰是需要社会经济条件的。
著名布迪厄研究专家戴维.斯瓦茨对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分化和知识分子分化理论的总结:
相反,布迪厄认为不那么专业化的符号生产场域更多地指向商业成功或大众趣味等外在的标准。它们生产的是可以迅速地或现成地转化为经济资本的东西。这使得那些更加擅长把他们的作品买给统治阶级的文化生产者与那些在这方面不擅长的文化生产者相互竞争。
我认为,布迪厄的两个文化生产场域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价值观和艺术形式方面的不同取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批量生产的文化场域”,它是面向艺术圈外的大众的,以商业成功为其最高原则,这一点决定了它在形式和价值取向上都必须迎合大众趣味,力图得到最大数量的观众的认可(这是事先商业价值的前提),这点决定了大众文化在形式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常规化特征,一味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和道德习惯,于是有了模式化、反复出现的主题-母题选择,雷同的、可复制的情节结构安排,大众化的语言风格等等,常规话;而精英文化则是“有限的文化生产场域”,它是面向同行的,以同行的承认为最高原则,在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方面均追求冒险和实验,这点决定了精英文化的反常规化、陌生化特征。它追求新异乃至怪异,一味求变,不考虑大众观众的审美习惯和道德习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