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确对待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在繁荣大众文化方面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粉丝产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那种“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的论断,就透露出了金钱决定论的意味,充满了铜臭味,甚至会给人这样的感觉:粉丝今天已经成为上等人、白领、“精英分子”的专利,穷人根本不配作粉丝,即使是也是没有价值的。在这个经济挂帅的时代,人们以金钱和消费能力衡量一切,所以,粉丝也依据其消费能力、经济实力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粉丝的级别和消费的级别成正比了。
当然,这种观念的产生是有事实依据的。今天的粉丝的确是要消费的,比如:送偶像礼物,买偶像的正版作品,参加偶像的演唱会(有钱的甚至出国参加演唱会),全部和消费、而且常常是高消费相关。消费越高,粉丝的“纯度”也越纯。比如,只能买低廉作品的粉丝就被视作不如买高档作品的粉丝“有价值”,而拥有明星亲笔签名的作品,又要高一个档次。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在这里,商品的档次,而不是粉丝的欣赏能力、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成为衡量分析粉丝价值的惟一依据。粉丝贵族化的结果是:粉丝的主力构成据说由以前没有收入的少男少女、追星族,变成了而今的白领和大款。
由于把粉丝和消费水平紧密挂钩,今天的“粉丝”一词越来越与底层群众无缘,成为白领、大款的专利品。据说“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就是OL(office lady,坐办公室的女性白领)们的口号。如果只有大款和中产阶级白领才有作粉丝的资格,这种所谓的粉丝经济也已经堕落得可以了。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粉丝经济现象呢?
首先,要防止粉丝团体内部出现经济欺骗活动。现在的粉丝团成员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团费,如果另外组织活动还要再收取活动费用。据一个业内人士推算,一个300人左右的“粉丝团”一年所产生的费用至少在五、六万元左右,而且这些费用的收支大都没有合法凭证,完全只能靠经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购环节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观。一旦高层换人、组织解散,这些钱就不翼而飞了。
其次,要防止过渡的迷恋演变为不切实际的狂热消费。许多粉丝并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甚至完全依靠父母维持自己的“粉丝”身份,而很多粉丝的父母又不是百万富翁,他们为了圆孩子的明星梦而倾家荡产。杨丽娟一家是典型的例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粉丝经济都是这样。粉丝团组织、明星参与的一些公益活动就是比较健康的粉丝经济。比如郑州大学的谢冰姐妹在李宇春的生日那天组织了慈善活动,郑州、合肥、南京等地的“玉米”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义务献血的方式来度过。“玉米”们献完血,又去捐款。“小天使基金”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救助感染艾滋病儿童设立的。据说自李宇春担任形象大使之后,“玉米”们已捐款累计80多万元。2004年周笔畅参加超女比赛时,笔迷自发成立笔迷协会,除了为“母亲水窖”公益活动捐款,他们还于 2005年5月29日自发捐款10万元,在四川乐山沙湾县水口镇建造了一片占地500亩“笔畅林”。她们还因此获得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给颁发的“贡献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