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与消费主义时代的记忆危机(《文化研究》编辑手记之四)

(2011-03-28 08:51:17)
标签:

杂谈

 

在今天这个高科技、消费主义的时代,人类的记忆面临空前危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正如沙家强的《记忆“断裂”的社会学分析》指出的,失忆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严重的精神症候。

一个很悖谬的现象是,新媒体和数码技术提供了记忆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它拥有密度高、省空间、搜索快捷、即时传输、复制准确、低成本等多种优点,其储存能力超过任何一个记忆力超强的大脑。但对数字技术越来越深的依赖,与其说是记忆的福音,不如说是记忆的灾难。因为有了储存技术,我们已经变得懒得记忆,如果不借助电子储存器,当代人记得的东西恐怕要远远少于现代人和古代人。可见,数字技术也是一个健忘的巨人:它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记得的东西。毕竟储存在磁带、硬盘中的不再是活生生的、和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的记忆。数码时代“人类正在丧失记忆”,“技术化就是丧失记忆”不是危言耸听。现代技术提升了生活速度,也加速了忘却。

其次,快捷的生活节奏也加速了人们的遗忘。作者援引捷克作家昆德拉的观点指出:对高速生活感到困惑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人们在湍急的生活之流中只能紧紧地全神贯注于当下的“瞬间”,“过去”与“未来”都被给断开了,“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必然会造成“断裂”[1],而断裂的重要表征就是记忆的丧失。这个观点让我们想起后现代思想家杰姆逊的论断:后现代经验类似吸毒快感:“那种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已经崩溃了,新时间体验只集中在现时上,除了现时以外,什么也没有。” 杰姆逊还把这种经验类比于精神分裂:“他们没有任何记忆,记不起自己是谁。”[2]

当然,要诊断记忆在当下的命运,还不能不提及消费主义。消费文化是一种执着于当下的文化,淫浸于消费主义的人既不关注未来,也不关注历史,而是眼睛紧紧盯着“当下”。历史意识隐退,记忆娱乐化。消费文化中出现的“历史”“过去”,是漂浮、撒播在现时-当下的断裂性碎片,比如在消费文化中的“怀旧”已经从与过去的存在性关联中剥离出来,转化成一种时尚商品。作者指出:“怀旧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为人的记忆经验制造出各种生动流畅的感觉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成为大众消费时尚的普遍追求。此时,怀旧曾经负载着的审美救赎力量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现在流行的欣赏品味,其中更没有了思想,也没有了生命经验的存在。”[3]

怀旧意味着今天的“记忆”已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同流合污,它难以抵抗消费文化的内在逻辑——遗忘。相反,它披着“审美”的面纱更可能进一步加速人的忘却。在消费文化语境中,遗忘已不可阻挡。这又一次让我想起杰姆逊的精彩分析:怀旧电影并非历史影片,“怀旧影片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过去有一种欣赏口味方面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非历史的,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而不是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这种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怀旧文化把过去变成了供消费的过去的形象。

在此我要加以补充的是:当“文革”这样的历史灾难未经认真严肃的反省和批判就变成了当今中国旅游品市场的文物和红色主题餐厅的佐餐材料,我们也许陷入一种更加可悲的境地:一方面,“文革”其实没有过去,它已经转化为我们体制中的毒瘤时时扼住我们走向好生活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已经失去对这个毒瘤的任何知觉而把它当作新奇好玩的珍奇,真所谓“红肿之处,艳若桃花。”

最后,我想引用俄罗斯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代表作的标题作为结束: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1] 米兰·昆德拉:《慢》,马振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版,第2页。

[2]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07-208页。

[3]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06-20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