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证文学中的纪实和虚构

(2011-01-11 23:32:06)
标签:

杂谈

近读徐贲先生文章,感受记叙如下:

徐贲的《孤独的写作和文革记忆叙述:从行村哲的<孤独的咒语>谈起,与其说是学术论文,不如说是记叙自己的一次阅读经历的散文,其学术性体现在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阐发了自己对“幸存者文学”的特殊价值的看法。行村哲的《孤独的咒语》以小说的形式记叙了自己文革时期的遭遇,但徐贲读后觉得这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那种纪实作品。作品中有太多虚构的东西。这是一部“纪实小说”。由此徐贲涉及到幸存者文学中纪实和虚构的关系。徐贲说自己认同作者的写作志业(即为文革灾难见证),但却不喜欢他在小说中加入了过多的虚构,从而使得作品更像小说而不是纪实。作品中似乎有太多虚构的东西。

在徐贲看来,“幸存者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真实地保存了人道灾难的记忆,说那是“文学”,其实是在“文献”意义上说的(“文学”一词的含义之一就是文献)。这里有一个艺术要求和真实性要求的矛盾。在纪实见证的写作中,刻意对记忆内容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会削弱叙述材料的原始真实感。很多优秀的见证文学(比如徐贲激赏的费格斯特的《耳语者》)为了保持真实性而拒绝虚构,甚至没有给全书设计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而是通过片段式的简单结构来达到纪实的目的。下笔简洁,克制,语调平实,也没有大段的对话。

徐贲指出:简单化的纪实写作当然不是说写作者的写作能力不高,这里的 “简单”乃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种为特定目的而作的适当选择。这种选择能够让纪实的记忆叙述得到读者的信任,与读者建立的一种信任关系。这是因为怎么说故事,决定了说出来的故事的性质。用小说或戏剧的形式说文革的故事,说出来的就不是一个全真的文革故事,因为这些叙述形式本身就含有虚构,所讲述的也就只能是不全真的故事,它们不是纪实意义上的文革见证,因此至少就见证意义而言,这些的叙述是得不偿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