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管是读报、上网还是听广播、看电视,都会发现“80后”、“90后”这些术语满天飞(相比之下,70后、60后、50后,更不说40后、30后的说法就很罕见),而且很多人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并不是在做什么代际分析,而是因为某个新闻报道的主人公正好是80后人或者90后人。
80后90后(以及其他诸如“50后”“60后”“70后”等)都是代际分类术语,多用于社会学、统计学中。如果在认真严肃的代际研究、代际调查的基础上使用这些术语,当然无可厚非;但在描述某个人的个人行为、性格特征时,随便统称“80后”、“90后”就非常误导。比如:最新在搜狐上看到的一个新闻标题“90后为挣钱生邪念,诱骗少女到外地卖淫被判刑”,大吃一惊:中国有多少人出生在1990-1999年间啊,难道他(她)们都在诱骗少女卖淫?点击进去一看才知道:此新闻讲的实际上是东北一个犯罪团伙的两个头目,她们是90后出生的女孩,叫燕燕和芳芳,抓获后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执行。
我看了这个新闻以后,先是为90后舒了一口气,接着便为他们感到愤愤不平:既然不是90后全部在干拐骗少女卖淫的勾当,为什么要这样起标题?这不是误导读者吗?即使从概率上说,难道90后中干这行的比例高于别的年代出生的人?我相信谁也不敢这么说(除非拿出过硬的统计数据)。但是我很少见到新闻在报道某个50后或60后出生的人的类似犯罪行为时,会起“50后…….”“60后.…..”这样的标题。
类似这样随便使用“80后”“90后”的新闻标题还很多。你到网上输入“90后卖淫女被解救后恋上六旬老翁”,看了才知道这个新闻原来讲的是浙江海宁一个特定的卖淫女的故事;输入“80后少女自拍艳照上网招嫖”也一样,它讲的也是南京的一个有名有姓的具体女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90后。
这些新闻(不管是负面新闻还是正面新闻)的主角其实都是某个具体的个人,她/他们的言行其实没有代际的概括性、代表性,更不代表90后一代人的普遍行为特点。这些文章也没有进行真正的代际分析,可是却偏偏起了这种大而化之的雷人标题。
使用这样的标题大概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广告效应、轰动效应,因为现在好像“80后”、“90后”已经成为流行语,颇得社会大众的关注。但其结果难免造成以一个人代表一代人的那种错误,给人这个人就是某代人的代表信息误导。以上面那些新闻为例,我相信组织少女卖淫的女子或男子中,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的比例,一定不比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小,因此这种笼统的称呼对90后是非常不公平的。
除了这些反面的新闻外,也有大量正面的新闻。比如:“80后/90后青年爱国主义…..”,“80后/90后灾区献爱心”之类的标题新闻,其内容实际上多数也是讲某个或某些80后、90后人的行为。虽然是正面新闻,使用这种标题也是不适合的,给人以80后、90后一代的爱心、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代际特点的误导,好像他们的爱国程度要超过其他年代的群体。
我不是说80、90后这样的代际术语全部不能用,但我认为应该在科学地研究80后、90后的代际特征之后慎重使用,而不要抓住一个90后人、80后人的新闻就胡乱使用。
如此随便地使用代际术语,深层里可能还反映了我们的文化、思维的弊端:对个人价值的不尊重,以及随之而生的在语言使用中喜欢进行大而化之的概括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