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在社会环境、阶级关系和艺术类型之间的确存在一种联系,但却不能把这种联系简单化、庸俗化,既要坚持对艺术的社会学分析,同时应注意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极端即认为艺术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完全无关的形式主义理论,如俄国的形式主义为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扬言:“文学永远不反映彼得堡上空旗帜的颜色”。另一种极端即认为艺术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之间直接对应的庸俗社会学。其实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艺术与社会之间有许多中间环节需要我们注意,比如城市扩建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及印象派兴起的关系。印象派的兴起的确跟巴黎城市的扩建有关,而城市的扩建又与社会阶级有关,比如原来的居住区前走或被改为林荫大道。一个城市的扩建会改变这个城市的风景线,在什么地方盖商务楼,什么地方盖居住区,怎样盖,盖成经济实惠的居住房还是豪华的别墅,这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同时还是艺术问题,因为它会涉及城市风景线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的变化,这些又必然会引起人感知结构的变化,而感知结构的变化必会反映在艺术的视知觉里,最终反映在油画的色彩、线条、构图方面。印象派的绘画充满了色彩的刺激性和速度感,这些都与城市改建有关。所以对艺术的作品的社会学分析很容易走向非常直接的机械关联,我称为“短路”。虽然看起来高屋建瓴,是却没走进文本。真正做得好的社会学分析,不仅要解释作品的内容,解释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导致了什么样的题材的出现,而且要解释作品的形式和文体,特定的社会时代特征如何反应在文体上,反应在文本的解构哦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