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高考语文考题
陶东风
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春夜细雨》,出题者给出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唐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然后是一段说明文字:“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我以为这个题目是非常失败的,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必须考虑的是:这是高考命题作文,不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式的写作,不是家长布置的作业,也不是中学教师布置的作文,它必须考虑公平问题。要到达到公平,就必须尽量减少作文时因题目原因(而不是考生原因)而出现的跑题现象,以及改卷时出现的、同样因为题目原因而出现的主观随意性。跑题和随意性虽然不可能绝对杜绝,但是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到最低程度。
此次作文题目采用了借“题”发挥的形式,一句诗,四种可能是杜撰的对诗的理解,然后是让考生自己发挥。借题发挥的作文,其“题解”往往是一断引导性的文字,去年北京地区的题目《北京的符号》是这样,今年的也如此。和那些完全没“题解”的作文(比如七七年浙江的考题《路》以及今年天津的《有句话经常挂嘴边》,江苏的《怀想天空》)不同,“题解”必然要对考生的思维产生不可避免的牵引作用。题解可能会有助于打开考生的思路,也有可能封死考生的思路,还有一种可能是扰乱考生的思路,让考生不知如何下笔(遗憾的是今年的这个题目就是如此)。所以,作文题及其附带的说明文字必须掌握好考生发挥的自由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则发挥的空间不够,容易写死,太大则不知如何下笔,容易跑题。
今年的作文题目的最大失败就在于题目和说明性文字都让考生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好多考生在网上说自己不知道是否跑题就很说明这个问题,他想扣题但是不知道如何扣,实际上是无题可扣。其实,我觉得这差不多是一个完全可以随意写的题目,一个不好像存在跑题问题的题目,说它歌颂春天的美景可以,说它是表达心中的愁绪或者寂寞可以,说它歌颂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也可以,总而言之,怎么理解都可以,这一方面是因为诗句本身含义非常不明确,没有上下文,怎么理解都可以;另一方面是因为给出的四个理解本身就是对立、矛盾的,类似“大话”式的胡解。所以,这个题目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借题发挥的形式,而实际上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牵引考生思路的作用。当然,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越是自由越好啊,但问题是题目既然采用了借题发挥的形式,而且给出了四种参考理解,它们再模糊和混乱也会干扰考生的思路,考生总要考虑自己的作文是符合诗句本来的意思的,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个诗句没有什么那怕是相对固定意思(解释学的尝试告诉我们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从上下文中抽离出来的句子是没有那怕相对固定的意义的),考生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地写,可是借题发挥的形式决定了考生不可能没有扣题的焦虑,由于没有题可扣,则又产生更进一步的焦虑。作这样的作文好像在猜谜,又好像是后现代的游戏--没有所指的能指游戏。可惜的是,我们的考生还没有潇洒到把高考作文当后现代游戏的程度!
所以,我的观点是,既然是命题作文,它的前提实际上已经是在限制考生的自由度,它不可能不考虑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问题。既然如此,也就必然有一个是否符合题意及其判断标准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我们怎么给考生分数呢?新浪网站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考生认为北京的考题难,相反天津和江苏等地的考题反而容易,我觉得难就难在北京的考生不能不考虑扣题的问题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扣--实际上也根本无题可扣,而“怀想天空”“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等题目虽然没有任何提示,反而既可以自由发挥,又不大容易跑题。这里一个根本性的差异是:自由发挥不等于胡乱发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这个题目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这里的自由是指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一句话”(比如“要学会为自己喝彩”),这句话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中心的选择(作文不可能无中心,自由的意思是这个中心可以自由选择),然后再围绕这句话进行构思写作;胡乱发挥则相反,是没有中心的后现代游戏。当《春夜细雨》的写作者选择四种题解中的一种的时候,其他的题解以及诗句本身会时时跑出来干扰他,使他对于自己的选择显得信心不足,最后很可能在一种很不自信的状态下心惊胆战地写完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得出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最后我想奉劝出题者,不会出题就在家歇着,不要到这里玩后现代的游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