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陶东风
陶东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17
  • 关注人气:28,5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的食利者的快乐哲学

(2007-04-24 08:15:21)
 

于丹的食利者的快乐哲学

           

 

于丹反复推销她的快乐哲学,她说:“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把它说出来,在《论语》中找到一种朴素的化解方式,让人们的生活更自信,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这就是我讲《<论语>心得》的目的。”

 于丹断言:“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怎么把握快乐、幸福呢?于丹开出的药方是:“适应日常秩序”。在不合理的现实面前不要不满,不要反抗,把一切痛苦都用“内功”自己化解掉。这就是于丹的快乐哲学。这个快乐哲学的精髓是回避现实和麻痹自己: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来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好一个快乐秘诀!原来就是阿Q精神!即使你生活最在黑暗的时代,即使你看到社会的严重不公,邪恶压倒正义,即使基本的公民权利还没有得到保障,这一切都没有关系,你不必去实践现实的改革,不必去消灭实际存在的社会不平等,不必去改造制度。你所需要的只是发挥你神奇的“内视力”看看你的内心,因为那才是快乐之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客气的说,这只能是“食利者”的快乐哲学,是权贵阶层的快乐哲学。一个饥寒交迫的人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快乐哲学的。而如果一个人自己享受着不合理的现实提供的美味佳肴、锦绣貂皮,却劝告草根阶层不要嫉妒、不要不满,不要牢骚满腹,那简直就是不厚道啦。如果这种快乐哲学被接受了,那么,不仅大量贫困阶层,而且我们的国家,都会在这种快乐哲学的催眠下可悲地“快乐”至死。

追求快乐不错,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于丹追求快乐的方式就是运用一个人的“内力”加以化解。于丹教导我们:“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让不幸过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不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幸?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天灾或者在天灾中失去了亲人,他的确不应该被这个灾难长久纠缠,应该尽快站起来,但是如果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比如制度的原因――而蒙受冤屈、不幸,那么如果他不去改造造成冤屈和不幸的社会,而是动用“内功”铲除苦难记忆,这不是明摆着等待灾难的再次降临么?不错,这就是于丹给我们开的药方,她说:假如一个人莫名其妙地造了一顿毒打,他不应该对此屈辱念念不忘,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失去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也不是去报案,查清打人凶手并绳之以法,而是应该立即把它忘得干干净净!

其实这也不是于丹的发明,阿Q在被人打以后就是这样化解痛苦、永远快乐的。她认为精通这套法术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不要抱怨“社会不公”,也不要“抱怨处世艰难”,在“精神胜利法”面前一切迎刃而解!

总之一句话:现实是改变不开了的,“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问题是选择什么?于丹告诉我们选择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说得好!一个人心中有“自由”,生活在警察国家也觉得无比“自由”,一个人心中有山珍海味,饥肠辘辘也不会饿!

多么美妙的食利者的快乐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