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随笔 |
在英国匆匆的访学即将结束,感触良多。但最想谈的居然是英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古建筑。
在英国你会到处见到几百年乃至更古老的建筑,比如伦敦的西敏斯特教堂,议会大楼,大英博物馆等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建筑,还有约克群的中古街和切斯特市的都铎式建筑。这些建筑既是文物又不是文物。说它是文物当然是因为时间久远,身上满是沧桑岁月且多有历史来头;说它们不是文物是因为它们还在被今人使用着,活在今人的生活世界。
后来我发现英国人对待古建好像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能摧毁,也不能进行现代化、商业化的改造,不能“与时俱进”,搞得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把它干脆圈起来,进行戒严式的“保护”,从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隔绝,成为彻头彻尾的、只供观赏的死东西――文物。
所以我看到,英国的建筑都显得十分古旧,重要的建筑(比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约克郡的原政府大楼)连刷新都很少,更遑论重建或改造了;他们不在原来的建筑上胡乱建与之风格不同的建筑,更不对古建筑随意进行翻新改造。在牛津和剑桥,你根本看不到在古建筑的墙上或周围有任何与之风格不同的东西,包括各种广告、标语或通知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房子内的走道中)。给人的感觉非常纯粹、干净,视觉效果极佳。我在剑桥圣约翰学院的康桥时感叹:当年徐志摩在这里看到的大概也就是现在的这个康桥;甚至牛顿在剑桥的时候,他眼中的剑桥也和现在没有分别。
比较中国的大学则正好相反,不但绝大多数老房子被人们弃之如弊帚地摧毁了,即使留下一些也是被各种各种的广告标语贴得乱七八糟,根本不能唤起你时光倒流的感觉。
第二原则――反对博物馆化――也很重要。传统一旦和现代人的生活脱节成为文物、古董,就失去了生命,没有了气息,我称之为“博物馆化”。英国的古建筑好像绝大多数还是活着的,因为仍然在使用,象切斯特的那些都铎建筑虽然风格依然保持下来,但却都是住人的,或者是用作商店的,让人觉得又古老又年轻。牛津和剑桥的那些老楼干干净净的坐落在那里,静悄悄的。但是进去一看,哇,里面的学生正在上课呢!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和大众对于古建筑乃至一般传统的态度正好相反。一方面是大量的拆除、新建或者根本性的改造,体现出一种唯新是从、唯新是追的“新新主义”,要么是动辄将之圈起来,把所有的活物――包括人――全部清走,然后是重兵把手,严加看管。使之和生活世界完全失去联系。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使得它死得更快。
?/P>
2006年11月14日
(所有的照片均为本人自己拍摄,未经同意请勿使用)
?/P>
皇家艺术学院?/P>
?/P>
?/P>切斯特的都铎建筑
?/P>
?/P> 1830年代的邮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