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的教学评估怎么得了

(2006-08-10 15:02:55)
分类: 随笔

这样的教学评估怎么得了

――中国大学病象之三

 

陶东风

 

 

 

 

这几年教育部实行的本科教学评估,目的在于借评估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其设想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任何好的设想都必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和文化土壤,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成语所谓“淮橘为枳”是也)。本科教学评估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各个高校在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简称“迎评”)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堪称中国教育界“二十年未睹之怪现象。”

除了极少数几个全国名牌大学以外,绝大多数大陆高校都把“迎评”看得高于一切,成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当评估临近,整个校园立即进入特级警备状态,所有教职工必须全天值班,各级领导必须二十四小时待命。可谓草木皆兵,如临大敌,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各个教研室的书架必须放满图书,如果没有,就把教师家里的图书搬来充数,评估之后再拿回去;所有教室、教研室、办公室的每个角落必须用白手套擦不出一点黑色。如此等等。

在这样的不正常“戒严”状态,难免产生一些耸人听闻的事情。这里讲三个发生在去年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中国中西部某高校,在评估组专家听课抽签的时候,抽到一个恰好讲课效果不好的老师听课,领导情急之下编出了一个堪称缺德的理由:由于其父刚刚“去世”,该老师去“奔丧”了,无法上课。结果只好重新再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

故事二:南方某高校为了以整洁的校园迎接评估组,给专家一个好印象,决定全校学生停课一周大搞卫生,掀起了人人搞卫生的高潮。恨不得校园中每块石头都纤尘不染。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评估组到达前的一两天,学校竟然在每棵树下派一个学生站岗守卫,其职责就是把树上每片掉下的叶子捡起来。

故事三不是发生在某个大学,而是发生在几乎所有大学。在专家组来前,把所有前几年的学生作业,教师教案,学生论文和试卷全部调出来进行“认真”的审查,消除所有明显的和可能发现的“纰漏”,甚至把已经封存的学生毕业论文拿出来进行彻底的精加工,增加三千字以上的英文翻译、不少于一百条的注释和参考书。结果把一个本科毕业论文活生生拉成比硕士论文还要长的厚厚一本!上面有教师每周的修改意见和学生每周的修改情况记录。真是一出活闹剧!

出现这样荒唐透顶的现象,原因到底在哪里?大学可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这里人的平均智商怎么着也不会低于人口平均水平吧?怎么突然之间大家成了弱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当有人把原因归结为教育部的评估政策的时候,教育部反问:谁叫他们这么搞的?这样搞绝对不是我们的本意。我想这是教育部的真话。那么问题在高校领导么?各个高校领导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苦衷:教学评估与太多的利益牵连在一起: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额度,学生招生人数,等等。这些可都是事关学校命脉的!我们输得起吗!

是啊,谁都输不起。可是评估总是要有等级的,所以“输者”一定是免不了的。不是你输就是我输。问题是无论输赢都要公正,学校的排名和等级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真实地评选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包括弄虚作假在内的突击方法临时“抓”出来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不难。我建议,首先,应该调整评估的方式,应该在平时经常性地对学校的本科课教学质量进行调查摸底,深入到学生和教室中间得到确切的信息,而不是几年来一次大的评估运动。即使是几年一次,也完全可以在被评估学校完全不知情、事先完全不通知的情况下,进行突击检查。这样至少可以消除或减少对方事先搞突击“发展”的可能性。同时,评估专家的名单必须绝对保密,不能让被评估单位事先知道。当然,这样作的前提是教育部必须坚持廉洁和公正,对于内部的泄密者要严惩不贷。不要让评估演变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变相的形象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大学的气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