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游记·1
《道德经》与标准间
于水
下午五点从T3起飞,两小时后落襄樊机场,再乘中巴一个半小时,晚上十点半到武当山下,住宾馆,准备次日上山。我与二刚住一标准间,房子硬件一般,但很干净,桌上备有老子《道德经》一部。二刚随手翻之。
“哎呦”!二刚叫起来:“这不是劝我们回去吗,不用上武当山便什么都知道了,还上去看什么呢!”。“怎么说?”我忙问。于是,二刚朗诵起来: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老师蛮幽默的,我们千辛万苦地到了山下,倒劝我们回去。好在我等还未能修成圣人,普通人、读书人、小人物还是要出户,才能知天下,明天还是可以硬着头皮上山的。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老子又被推为道教的发起人,因此,在山下宾馆的标准间里增加一部《道德经》硬件配置,大概是地方旅游局的创举,意在宣传道教,开发旅游,为初来乍到者热热身。
没想到老子老师的经里还有对旅游产生副作用的句子,(再好的药都有副作用哦)好在,游客中圣人不多,真有几位圣人或大仙到此,晚上失眠睡不着,一读《道德经》,还真就遇上了人生一大难题:上山吧,就丢了圣人的身份,不上山原地返回吧,又浪费了路费和时间。也不知道,此地有没有发生过“圣人”拍案而起,拎着箱子返回去的案例。
在中国宾馆的标准间里,除了免费的牙刷洗头水就是有偿使用的方便面矿泉水和安全套。再增加一部免费阅读的《道德经》,也不知老子老师是否乐意,也不知宣扬传统文化的正作用大还是副作用大。
不能再往下想了,洗洗睡,明天上山。
武当山游记·2
喝高了吐什么
于水
一喝酒就变成诗仙,大概源于李白。喝大了,就对月抒情,口吐能流传千古的名诗绝句,,大雅!
于是,我们一团人生了效仿之心。是夜,在武当山上的酒楼平台,摆三桌酒,对月饮酒,推杯问盏,不亦乐乎。
老画家都禁不住小姑娘劝酒,美院的王妹妹只举了几下杯,几个画家就喝大了。先是67岁的王老师话匣子打开,痛说儿时苦难,说到伤心处,眼圈都红了。60岁的陈老师喝半大,立即与之比谁更苦:
一个是,十几岁打成右派,住牛棚吃猪食……
一个是,出身国民党反动派,被镇压挖山洞……
争起来,脸愈红,脖子愈粗。吃狗食,吃牛粪的一路比下去,我等听得脸色严峻,血往上涌,食往上翻,如同文革时的忆苦大会。(老一代文化人苦水多,吐一吐也有情可原)。直喝得乌云遮月,青山隐去,夜凉风高方散。
与二刚回房,感叹,此夜饮酒路线出了问题,缺了党的领导就是不行,咱们对一味苦难,一味压抑,恣意倾诉放任自流。没有及时引导到诗词歌赋雅路子上来,浪费了武当山大好美景。
还是得说李白李老师,喝大了不乱吐食品,不哭不闹不讲大话车轱辘话,不撒泼打滚不赖在车外死不上车不诉苦不玩苦肉计……就作诗就出名句就玩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就往雅里走仙里去……
喝下去的是酒,吐出来的是名诗。
今夜,要向唐代的李白老师致敬!
武当山游记·3
登金顶
于水
武当山的金顶差不多是我此生登过的最高最险的山峰,香山鬼见愁一比,那不过是小儿科!我、陈老师、二刚、乃宙等,靠个人力量登上去的最佳年龄段早已过去了。坐索道吧,这把年纪,不丢人。一叠、两叠、三叠,从索道上来,抬头向上望,“我地妈妈耶!”还有无数级几乎直上直下的台阶,才能到顶。待到达金顶宝殿见到真武大帝他老人家的时候,个个大脑缺氧,脚踏仙云了。
导游小妹说,许个愿吧,此处神仙很灵验的。脑中忽然想起亚鸣兄的叮嘱:不可乱许愿,愿是要还的,确定以后能到此一还的再许。我心里盘算,以我身体老化的速度,不敢太确定以后还能登上来,愿就不许了吧。
待我等倒过气来,再细看这金顶之上的金殿,着实心里一惊。这是一座铸铜的、鎏金的、缩小版故宫太和殿。其保存完好,其精美程度不说也罢,就说这么重的一座金房子,4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肩扛手抬搬上这金顶的。
据说,这跨世纪工程的总工头是明朝皇帝朱棣,他住在紫禁城里遥控指挥,每月发两三道圣旨来,(那时没有手机,多麻烦!)耗白银不计其数,用民工不计其数,历经数年,最终完成了项目。可惜朱天子一生也从未到此验收过,只依赖画家们的“写生图”,好在那时没有伪劣产品和豆腐渣工程。坐在太和殿上御览,大概哈哈一笑,朱笔画了个圈,项目就算通过了。
导游小妹总结说:朱棣皇帝来路不正,只得借大兴道教,稳固帝位江山。道教也借力皇家得以发展壮大,武当山从此成了道教名山。
在北京十三陵山里长眠的朱天子,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年这项只赔不赚饱受争议的国家工程,苦撑到今天才翻了身,旅游之利滚滚而来,成本早已收回,且惠及千秋万代。
故事听完了,准备下山吧,忽然想起一直未见陈老师的影,“这老汉一定是爬不上来了!”正如此议论着,忽见陈老师的小头热气腾腾的从南路冒了出来。我等赶忙上前轮流表扬,陈老师刚要发表登顶感言,回头一望,又登上来一位老太太,一问年纪八十。佩服的大伙都说不出话来,老太太面不改色,手向后一指:“还一位呢,他比我大!”见一白头老汉也登上来了。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我等的英雄气和自豪感顿时荡然无存,啥也别说了,下山吧。
武当山游记·4
“饭桶”长寿法
于水
白天爬太子坡登金顶写生致腰酸腿软胃空空。晚餐一大盘烤饼上来,服务员还在回厨房的半路,就被老师们吃光了。于是,又加一盘,吃掉,再加一盘,照样吃掉。桌上年过半百的人开始担心起来,如此暴食是否损害长寿。陈老师笑眯眯地安慰大家:在艺术研究院很能吃的人大都活过九十,饭量小的人也就活个六、七十岁。
此话一出,立即引来李老师的反对,还举出实例:“书法家刘老师饭量极大,光早餐便吃掉几大盘食品,但也没活过七十岁!”
陈老师仍然笑眯眯地回道:“那是得了癌症,此病与饭量大小无关,不记其内”。
理论家就是不会被轻易驳倒。
一桌人又加饼,笑。
“饭桶”长寿法,换个雅一点的说法叫“大胃王”长寿法,一出自理论家之口,就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至少在你肚子饿又想多吃点饭的时候,可以作为理论支持,放心吃到饱。
画家一过五十岁,笔墨之外又添一嗜好,乐此不疲地百折不饶地收集长寿秘方,就像当年的皇帝寻找长生不老丹那么执着,现在已发现的有:打太极拳法、喝人尿法、素食法、气功法、爬树法、瑜伽法、登山法、猫洗脸法、打坐法、夜晚狂走法、清晨大笑法等等,这些秘方大法,均来自不同长寿老者的临床试验,具有真实性、甚至可以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秘方又增添了“大胃王”法,感谢陈老师在绘画、美术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学术贡献。
在真武大帝下塌的武当山,研习一下升仙得道的长寿法,也许比写生来得更好玩一些。
(注:饭桶法只适宜部分人群,小胃们尽量不要以身试法,撑死了,陈老师概不负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