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报道策划与版面设计的巧妙整合
——北京晚报汶川地震“哀悼日”报道评析
蔡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家媒体面对这一突发的非可预见性事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而有特色的报道。5月18日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大规模自然灾害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由于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家媒体极为重视,但对哀悼日的报道,是属于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必将成为各家媒体共同的报道题材。北京晚报面对这一重大的可预见性的事件,进行了有特色的策划,将报道策划与版面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一、及时、接近、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哀悼日第一天的降半旗和三分钟默哀,是哀悼日报道的重点。作为首都媒体的北京晚报,充分发挥其在地域上的优势,加大对哀悼日的北京的报道。同时,由于是晚报,下午才印刷上市,这就使得北京晚报能抢在众多报纸之前,在当天即刊发哀悼日的重要新闻。北京晚报对哀悼日报道进行了周密的策划,把对首都报道的重点放在了天安门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力量对降半旗、默哀等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同在京城的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报纸却只能在哀悼日的第二天才刊发降半旗的报道,在时效性上显然不如北京晚报。而当20日诸家报纸刊发降半旗的报道时,北京晚报又独家推出了对国旗护卫队和升旗手的专访,挖掘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信息。
和作为机关报的北京日报不同,北京晚报能以更平民化地视角去接近普通民众。接近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一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在地理上与受众靠近,二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心理贴近,能唤起读者的关注、同情和共鸣。纵观哀悼日这三天的报道,北京晚报通过对灾区灾情、救援情况以及首都群众哀悼死难者、援助灾区的报道,将地理空间上相距甚远的北京和灾区拉到了一起,以及时、贴近的报道吸引读者。19日的北京晚报,在二、三版以通版,对当天早上天安门的升旗进行了报道,庄严国旗为死难者而降的报道,以“今晨目击”的记录体写作和众多图片,记录下了这一个特殊的日子。在20日的报道中,则以报道头一天的默哀为主,同时独家采访国旗护卫队和升旗手,讲述哀悼日不寻常的升旗故事。21日的报道中,“北京行动”成为了亮点,全方位地报道了北京对灾区的支援。在哀悼日的报道中,对灾区的报道贯穿始终,同时通过《真情涌动京城全力支援灾区》、《我在北京为你祈祷》、《北京消防员向废墟深深鞠躬》等报道,全方位地展现首都人民对灾区的真情援助,使读者不仅心系灾区,也心系那些支援灾区的人们。
体现人文关怀,是灾难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人在面对灾难和悲剧时,是最脆弱的,也是最需要社会的关怀。北京晚报哀悼日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况,“救援”、“英雄”版不仅表现了救灾人员不怕艰苦、奋力救灾的献身精神,还展示了受难群体的坚韧与不屈;二是社会、政府对灾区的援助,“赈灾”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反映了人们对灾区的关心,弘扬了人性善的一面。三天的北京晚报,形成了一个整体,既源于新闻现实,遵循报纸客观规律,又注入办报者的情感与读报者的共通心理,使之在新闻纸之外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纸的含义。
稿件在版面上的排列顺序以及版组的次序安排,也体现出北京晚报哀悼日报道的独特的之处:均以带有沉重、悲痛的气氛开头,突出“哀悼”的主题;然后通过对救援人员的努力、受灾群众的坚强,展现出生命力的顽强;接着是整个社会对灾区的关心与援助,体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最后以灾区代表植物图片,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完成灾区重建的信心。北京日报在20、21日的报道中也呈现出从哀悼到希望主题转变的特色。这样,报纸便很巧妙地运用了平衡技巧,在使读者了解到事实全貌的同时,也进行了有益的舆论引导。
二、严肃、庄重、不拘一格的版面设计,彰显名报的风格气质
三天的哀悼日,各家报纸均采用黑报头,北京晚报哀悼日三天的头版,将报头从平日里的左上角位置移至版面正上方,通栏宽度,突出报头的中心位置,使报头主导作用辐照整个版面,版面显得通透、大气。三天的封面,为读者留下了三个标识性的视觉符号:半垂的国旗;含泪的眼睛;人群搭起的担架。19日当天,北京晚报一版选用黑框白底背景前一面半垂的国旗作为标志画面。它来自于当日最值得关注的新闻画面:天安门广场国旗半垂,反映了哀悼日开始这一个当日新闻主体;同时,又有意识地舍弃其他元素如广场、人群等,只保留了照片上半部分的半垂国旗,将源于新闻现场的图片抽象成为反映当天全国普遍情况、反映民众普遍心理的标识符号。20日的一版选用了当天反映震灾中受伤儿童的图片中最打动人的“眼睛”。儿童含泪的眼睛和右眼上的绷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悲痛更是对灾区人民苦难“感同身受”的视觉冲击和大难中不灭的希望。21日一版则是对军民抢救伤员的经典画面的“再创作”,通过剪影处理使之与当日主题词“永生”相呼应,既是对三天哀悼日的“收束”和死者的告慰,更体现出对更多生者的激励。
同时,北京晚报在这三天使用的黑框白底封面既大胆突破常规又有理可循,以简洁的背景衬托出醒目的影像和主题词。简明扼要的黑体大字标题,突显出当天报道的主题,也与黑报头形成呼应,整合为一体,表达哀悼、悲伤的情感,在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极易感染读者。头版中央采用经过裁剪的彩色图片,并在其四周大面积留空,使之和整个版面的底色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而在每天报纸的第32版,即“哀悼日”专版的最后一个版的设计上,北京晚报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在三天的三个版上,先后挑选以前从此次地震灾区移植到京的代表性植物:北川鸽子树、都江堰大百合、阿坝的小叶平枝栒子。第32版和头版相呼应,仍以白色为底色,并采用黑色粗线框将版面围起来。灾区代表性植物的图片则使植物主体保持彩色,而其它背景则变成黑白,这一处理可谓一举三得,黑白色的背景和黑色粗线框寄托哀思,而植物主体的绿色则象征着灾难中那顽强不屈的生命,同时这一版相当于“哀悼日”专版的封底,此“封底”与头版“封面”在设计上保持了风格的一致,增强了报纸的整体视觉效果。
北京的多数地方性报纸,如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在哀悼日期间更换“素装”——全部版面黑白印刷,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寄托传媒人的哀思。新京报坚持了自己大胆留白的做法,但由于图片大小不均、形状不一,使得版面略显凌乱,原本因留白而通透的版面反而给人稀疏之感,而且版面整体也缺乏一致性。相比之下,北京晚报更加紧凑的版面设计和“哀悼日”的主题更趋一致,同时在版面上大量使用图片,除评论版外的所有“哀悼日”版均有大幅图片,更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北京青年报变化较多的版面设计相比,北京晚报的版面更为“静态”,多数版面都采取从上往下依次为题、图、文的设计,即通栏大标题,紧接着是通栏占版面面积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图片,然后才是文字稿。这样的设计简单大方,突出了图片的重要性,而且大幅彩色图片形成了版面的视觉中心,也使版面重心更加稳定。大照片、大标题让版面有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样的设计便于固定版式结构,使整份报纸在版面设计上的风格统一。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使报纸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北京晚报 “哀悼日”的报道,显然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并对新闻内容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安排,同时在报纸的版面上,结合新闻事件的特点进行设计,这才生产出优秀的新闻版面,有效地传递了新闻信息。由此也可以看到,只有将报道策划与版面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内容和形式各施其能、相辅相成,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