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1980年北晚“本市新闻组”

(2008-03-17 15:49:12)
标签:

杂谈

                忆1980年北晚“本市新闻组” 
                         冬炎
   《北京晚报》经过“文革”的痛创于1980年复刊了,我被借调到报社的本市新闻组工作。那时的晚报只有四个版面,我所在的组负责两个版面。
  记得我第一次外出采访是组长胡明朗手把手做的“示范”,被采访单位是市一轻局。我那时心气高,新剪的短发显得格外精神,手里拿着一本仿皮采访本。采访之后,胡组长委婉地批评我说不要注重打扮,不要与众不同,要平民化,这样才能贴近被采访者。
  当时的本市新闻组在旧址西楼的四层,条件简陋,十来号人拥挤在一间房里,桌对桌,背靠背,楼下就是捡字、排版和印刷车间。
  老编辑刘文典总是笑容可掬,温文儒雅,他的“一亩三分地”就在一进门的左手,由于他的年龄最大,每天午后总要小睡一会儿,移过几把靠椅就拼成一张硬“床”。在他的桌面上堆着待编辑的稿件,红蓝墨水各一瓶,插着小楷笔,改起稿子有板有眼,从不马虎,让我格外敬佩的是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后来每当我看到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那个老刘也总是自然地联想到我们组里的这个老刘,如今,刘文典老师,你可安好?
  我的老大姐张沪对我的帮助最大。本市新闻时效性强,文字需要干净利落,而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习惯用诗文的语言去表达。那时组里的墙上有一个红旗竞赛表,标明每个人的上稿进度。我辛苦采访来的消息稿常常被无情地“枪毙”,为此我很苦恼。张沪大姐是个资深的老记者,她用形象的语言来指导我,如“好菜先上桌”,“消息稿要倒宝塔状”,“掌握好五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客观清楚地反映出事件即可”。没有记错的话,张沪大姐那时已是半百之人,常常是中午在报社凑合吃上一口,便外出忙活去了。她的一柄丁把伞总是不离手,遮雨遮阳外当拐杖,身子就像那柄伞一样瘦弱单薄,看着她那疲惫的身影总不免心生敬意。大姐的几多教诲于我终生受用不尽,几十年来写一些文字类稿子也会自觉地做到可说可不说的,与主题无关的文字再美也要坚决删除。如今,耄耋之年的张沪大姐,您可安好?
  我们组和《编辑部的故事》不一样,大家少有余言,更少贫嘴打趣,大家都闷头工作,暗中较劲,我的好姐妹侯秀芬、张明非以及王达人、屈俊峰等,那时都是二十岁出头富有活力的年轻人,除编辑例会外鲜有凑齐的时候。如今,大家可安好?毋须作答,从不间断的一份份散发着墨香的晚报上,我仿佛感受到了诸位的活力。
  我们组与副刊是部门协作关系,那年在首体搞了一场轰动的“新星音乐会”,对这些年轻的记者编辑们真得刮目相看!短短的时间里却筹备出一场完美的大型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以高昂的热情在演出现场忙活着,非常愉悦,尤其是貌不惊人的苏文洋十分活跃,如今他的文章越发精彩过人。
  二十八年过去了,尽管我早早地离开了报社,离开了同仁,但是晚报人的那种“拼命三郎”的传统依然保持下来,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读者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大众文化快餐。一次我曾问过王达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还在这儿干,就没想过要离开吗?他淡然地回答道,“这里很好,从未想过要离开。”是啊,晚报人为了这份报纸不惜倾注一生的心血,从无动摇,从无倦怠,他们数十年的“定力”源自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贞,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人们敬重。昔年的这批人已然成为《北京晚报》的钢筋铁骨!值此庆祝晚报50年诞辰之际,我对这些曾经共事过的朋友们深深地道一声祝福,祝福他们安好,祝福他们事业大成,同时也祝福晚报永葆青春,魅力无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