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北八日之三
何必“大救驾”?
周家望
在云南腾冲的两天,感受最深的是,这个西南边陲之地对中原传统文化超乎寻常的亲近和向往。
一进腾冲县城,迎面的一个巨型雕塑,竟然是江苏江阴的名人徐霞客。青铜铸就的“徐霞客”身形清瘦,昂首扬须,虽风尘仆仆,却面露喜色,直视身前的巨石,右手提笔,仿佛要撰写游记的模样,很是传神。为什么要把个江苏人作为腾冲的文化形象呢?据说这是徐霞客一生游历最西端的地方,他晚年时候在这儿考察了打鹰山的火山遗迹,对腾冲的地热资源进行了详尽也是最早的文字描述,从此偏远的腾冲才开始为中原人士所了解,徐霞客是腾冲的大功臣,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中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腾冲百姓的淳朴民风,共同把这位历史名人请到了腾冲最显眼的位置。
中原文化到底在这里的影响有多深?沿着徐霞客走过的路,我们在腾冲西南的和顺侨乡找到了答案。
甫至庄前,但见水村山郭合绿树,古桥旧坊映荷塘。是江南水乡?还是世上桃源?和顺,古名阳温登。明朝初年,现居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以军职屯守此地,迄今已历六百春秋,被誉为“南州冠冕古名乡”。远望和顺庄,白墙青瓦,古木参天,石径幽折,修篁掩映,鹅浮浅池,犬卧虚扉,虫吟柳下,蛙唱田畴,如古乐悠扬,似画轴恬淡。庄前一条柔如丝、光如缎、清如鉴的大盈江气定神闲地流过,不喧响,不波折,任凭古柳弄影,杂花夹岸。
村里布局归整,多建深宅大院,灰色火山岩砌成的建筑物上,处处可见雕工精细的木门、花窗,上面的人物花卉、鸟兽山川、神话故事无不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这些木刻只用清漆,保存着木质的原色和纹理,彰显中原传统文化不事张扬、返璞归真的品格。这里现存完好的古民居多是晚清朝、民国旧造,历百年风雨,仍精气神尚好。此地离缅甸的重要玉石毛料产区密支那直线距离只有220公里,所以很多和顺人都到邻国去做生意,把缅甸的玉石毛料贩运到腾冲,再加工成上等玉器卖到全国各地,于是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亲人在海外,遂成侨乡。和顺人重文兴教,尊崇汉儒文化,家中都设有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的经堂,人心大多安宁祥和,故尔邻里无争,堂上无讼,得上寿者甚多。
腾冲人对于中原文化的追求,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尤其是能与皇帝拉上关系的机会。这里有一道名菜,叫“大救驾”。据说,南明小朝廷的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追杀,经腾冲逃往缅甸,途中饥饿难耐,到一个农户家中要饭吃。农妇用火腿肉、韭菜、酸菜等作辅料,为他炒了一盘饵块,滑嫩不腻,色分五彩,朱由榔吃完后赞不绝口,还说这盘饵块“实实救了朕的驾”,“大救驾”由此得名。就是这样一个逃亡君主,说了一句感恩的客气话,被腾冲人津津乐道说到今,并把此菜当作一块旅游招牌逢客必提。
有趣的是,据我所知,国内还有一处的地方名吃也唤作“大救驾”。在安徽省寿县,这里的“大救驾”是一种油酥饼,白皮扁圆、层层起酥,以青红丝拌肉做馅烤制而成。这次救的驾,比腾冲的朱由榔名气大,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据说后周皇帝柴世荣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攻打寿春,赵匡胤苦战九个多月方才啃下这块骨头,攻坚战后的赵部人疲马乏,赵匡胤也因劳累过度,不思饮食。军中厨师就做了一种以猪油、金橘和核桃仁为馅的小圆饼献上,赵匡胤用罢胃口大开。后来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做了北宋开国皇帝,仍对在寿县吃的点心念念不忘。他曾对群臣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此物从中救驾。”于是寿县的“大救驾”名声远播。至今寿县和附近的淮北一带,仍有“大救驾”馅饼。
历史上是否真有一盘菜或几个馅饼救过皇帝的事,另当别论。单是国人粘“皇”字儿就不得了的心态,颇值得深思。
北京人一直爱以皇城子民自居,好象挨着皇帝住就跟着涨行市了,其实您和皇帝各过各的日子,两下里八杆子打不着!
电视上,清代十帝已经让制片商们折腾了八百遍,主子、奴才的事说也说不完。
影视明星爱拿“朕信得过”当广告词儿使,“朕”信得过,我们就得信得过呀?
开个饭馆旅店,得叫皇家大酒楼、帝王大饭店,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主动往一块凑的:皇后洗浴中心、公主饭店、王子酒家、太妃糖、太子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全齐啦!
好不容易从京城里跑出来,到了西南边陲的小镇上,让您品尝的头一道菜就是:“大救驾”!哪怕只跟一个小朝廷的逃亡皇帝粘点边儿也成。
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算起,共和肇始迄今已经96年,我们身上是否还有奴性没有洗掉?
皇帝真就那么让人爱吗?你爱他,他爱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