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风波之深度解读

(2006-08-14 09:37:58)
北大风波之深度解读
作者:肖名焰

         北大的日子最近有点不好过了。一个限制小学生参观的限令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谁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为知名教授的丘成桐先生一句“实话”又把北大变成了国人注目的焦点。接着关于“天价北大博导写作班”的媒体风暴又把北大置于风暴中心。当然还不止这些,前段时间关于北大毕业生卖肉和卖糖葫芦串的报道也很是把北大“宣扬”了一番。北大这是怎么了?
        揭去北大的外衣,其实突显的是中国教育的一种危机。尽管关于北大各种负面的报道一件接着一件,但是一到高考时,北大还是众多学子还有家长一个无法释怀的梦。因为进入北大就意味着成就了一个精英,注定有了一个辉煌的前途。为什么国人总会怀有那么一种北大、清华情结?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这种功利目的让中国教育承受着现代之痛,让国人既爱它又恨它。爱它,是因为一旦十年寒窗之后成功,就意味着辉煌,尽管这种光环在现时代变得越来越暗淡,但多少还是能圆一个现世的梦;恨它,是因为这种功利的目的让所有人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在不顾一切地往这条路上挤,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公”,就出现了所谓的“失衡”,于是教育就成了现代人最大的负担。不是有专家提出,教育已成了压在现代人身上沉重的“三座大山”之一吗?
        教育成了现代人享受文明成果、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简易的手段。因此对于老师,对于学校,只要是能让学生学习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专业,获得好技能,那么学校或老师就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反之就会受人诟骂。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的家乡。村里有一位在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的先生。虽然解放后他不再教书,但村里人见到他之后,都要恭恭敬敬地叫上声先生。他要去谁家吃顿饭,那家人一定会兴奋许久。是什么原因让村里人在多年之后,还会对曾经的私塾先生那么尊敬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的教育不是以功利为目的,他要教的首先是让人学会做人。虽然古时教育也是以科考为目的,追求光宗耀祖,但仔细研读当时的启蒙篇目,就会发现都是些诸如《三字经》、《论语》、《曾广贤文》、《烈女传》之类,虽然这些东西很多内容于今天是不太适合的,但细读这些文章,就会发现是它是在教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尤其是做一个当时社会所期望的正人君子。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所追求的是要人做一个明白社会道德底线的人,做一个充满仁爱的有“恻隐之心”的人。其修学的进程为:修身、养性,而后才能格物致知,最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不能修身养性的人,是难以“格物致知”,即获取真正的知识,就更难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校就成为了身先垂范的楷模,所以在那时的人们心中,先生是神圣的。古时的帝王,跪天跪地跪祖宗,但他还得跪拜孔圣人,因为他要以圣人教导自己,教导国民。
       新旧教育对比,让我突然明白了现代教育之痛所在。以功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对世俗的认可与同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人们追求的是好学校、好老师,追求的是考上好的大学,好的专业,使自己毕业后能出人头地,多赚钱财。那么,学校、老师,都成了人们求利的一种工具。一旦学校或老师有啥差错,就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群起而攻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种只追求世俗功利的教育,注定不会再有师道尊严,也不会再有明德至善。在这种斯文扫地的情境中,北大成为众矢之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过今天是北大,明天就有可能是清华、人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