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圈:我的国学情怀
作者:肖名焰
前段时间,一个女作家的贞节观引得我不禁多说了几句,其中说到现在作家人文素养的缺失以及当代文学的没落。我的观点,同意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置可否者有之。对于所有这些人,我都心存感谢,因为他们看了我的文章,思考了我的观点,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因此我觉得这是对我个人的最大的尊重。
但那场争论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一个命题可以引发多方面的讨论,因此自然就会得出很多的结论,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但我只坚持我的观点,作为现代文学,应该有自己的人文或文化背景。关于那场争论,我已说过,我不是想评述生命与贞节的高低,因为不管是生命也好,贞节也好,都是属于个体的,是个体自己自由的选择,你女作家可以选择不反抗,别人也可以选择反抗,别人是无从干涉的。但是,作家一声呐喊,突然之间就把本属于个人的东西强加到他人的肩上,不免有些让人接受不了,因此我就想说上几句。
既然说了,我还想多说几句,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其实关于人文的缺失,还不仅限于这个女作家一人,而是在经济越来越走向发达的当今社会的一个共性。如果仅是某个人如此,或者如果仅是某个小群体有这种人文的缺失,还可以理解,但当这种人文的缺失变成了一个社会的共性时,我们就不得不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在此,我想先界定一下我所说的人文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文。人是社会的人,人还是历史的人。社会和历史,其实就是人文的坐标,在这个坐标中,人可以找到社会和历史的具体位置。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身上,既能看出社会的特征,又能看出历史的基因。因为人类的发展,是一根在人文坐标上的曲线。这根曲线是连续的,主体是向前的,它可以出现起伏,也可以出现回旋,但绝对不能出现断层。因为一旦出现断层,在这个坐标上,人就没有了属于其自身的对应点,或者没有了社会特征而只有历史基因,人就成了一个古董;或者就成了没有历史的个体,人就成为了一滴没有源泉的水。
人文的内容,是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而不同的。作为一名中国人,人文的内涵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结合。我说过,因为人只是人文坐标中的一个点,那么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在中国人文的坐标中有自己的点。问题是,当中国现代化进入到今天,中国人在中国人文中的点却变得逐渐模糊了,因为中国人在人文坐标中的点,其数据变得不平衡,他的社会特征异常强烈而历史基因却变得越来越淡。这种点越多,就使得这个坐标也越来越不平衡了。
这种不平衡如何克服?个人以为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所幸的是,国学终于在这种不平衡的社会情境中被唤醒。因此才有了高层的重建中国人文,所以才有了现在所谓的国学之争和国学之兴,最近又传来新浪将建国学博客圈之说,其中一些人都是我如雷贯耳的大家,还有一些是我耳熟能详的先生。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国学之争是否足以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找回当代人文的失衡,但凡此种种说明,意识已经觉醒了,那就终有找回的一天,对此我是有信心的。
突然记起上学的时候,一位我最敬佩的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过的一句话:“当今中国人文方面的缺失,主要是对于常识的缺失。要找回中国的人文,首要任务就是让人重新认识常识。”何谓常识,就是指为人之最基本的准则,就是人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这些年来在社会的经历,让我终于真正懂得了先生之言,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先生的担忧。要恢复达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为人的基本准则和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还是一把最有效的尺子。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将用我的理解来为先生的常识作些注解。也许难以达到先生的理想,但我想这是我作为个人的努力,我将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