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100元钱的高考
作者 光炜
11年前的高考,还属于那黑色的七月,属于那黑色的7、8、9日三天。那三天,对于那时农村的高中生来说,是能否“鲤鱼跳农门”的三天;那三天,对于那时农村的父母来说,是决定家庭未来命运的三天。那一年七月的7、8、9日,我参加高考。
11年前的高考,南方的天空漂着小雨,天气湿润得很,有点儿凉意。由于就读的学校距离县城的考点有10多公里远,必须在县城住宿,才会不耽误考试。6日那天的早晨,我背着几本书,怀揣着母亲塞给我的100元钱,似战士一般奔赴战场。出门的那一刻,母亲眼睛里满是虔诚:“我儿一定能够考上!”
没有人陪同,没有人送考,那年的高考,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游戏。
到达县城后,我在考点附近的一个旅馆住了下来,每天的住宿费15元,留下考完后回家的路费5元,剩下的50元钱将是高考三天的生活费——一天10多元钱的花费,对于那时农村的中学生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生活水平了。
高考三天,紧张而充实。考试的过程,如同一次班内测试,只不过坐在身边的不是熟悉的同学,监考的不是熟悉的老师。仅此而已。每一场考试完毕,或者是与在同一考场的同班同学一起找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或者一个人吃完饭后走回旅馆蒙头睡觉。吃饭是很随便的,只需填饱肚子,当然,还得保证不能吃坏了肚子。
高考三天,也是江南农村的农忙时节——收割第一季成熟的水稻,栽种第二季水稻秧苗,一片繁忙景象。即便家有考生,也不能耽误农活儿。所以,那时的农村考生,没有太多的人关注。
伴着夏日的雨水,高考结束了。9日下午回到家中,放下书包便直奔农田,卷起裤腿干起了农活。当然,心中不免还想着那道数学题是否给予了正确解答,那个英语单词拼写是否正确。
那时,志愿还是在考试完毕、标准答案公布、考生估分后填报。那时,农村的孩子不敢奢望太高,跳出农门是他们、更是家长最美好的愿望,所以,填报志愿也是小心谨慎,以免因分数不够、志愿填报过高而不被录取。
志愿填报完毕,便是漫长的等待,等待分数线的划定、等待考试成绩的公布、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送达……
等待的过程是痛苦的。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笑容写满了全家人的脸——那时,大学还未“并轨”,读书是不收费的,大学毕业后,便可谋到一个“金饭碗”。那时的高考录取率还很低,四取一、五取一等等比例,已经非常不错。哪里如现在哟,一些学校的升学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
……
……
所以,我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考生这么娇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