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的内城,元大都时期的建筑留存仅有土城城垣,王府民居已难觅踪迹;而明朝除了明皇宫,现今保留下来的明代王府和民居宅院也是寥若晨星。在北京进行大规模对四合院改造之前,人们所能见到的都是近三百年来陆续建造形成的北京内城的建筑。这些以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的王府民居,大片地坐落在老北京皇城的东西两厢和北城,南城虽然也分布着大片的四和院、大杂院,但是居住者还是以平民百姓市井杂商为多。
最能体现中国北方都城城市特色,给后任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属明清两朝王府,和以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的老北京居民的宅院。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北京的王府建造历史比较久远,甚至可追溯到元代。清朝入关后,历代亲王、郡王相继在城内建造府邸。仅就王府来讲,在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北京城内就有王府30所。随着时代变迁,一些“铁帽子王”世代相袭,王府数量不断变化,到了清朝末年,北京的王府竟达到50余所。
时代沧桑,朝代更迭,封建帝王已是昨日黄花。目前北京尚存亲王府15所,郡王府4所。保存比较好,仍有点王府样子的有8所。即恭亲王府、醇亲王府、老醇亲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醇亲网府。这些王赋的府墙、府门正殿、配殿等昔日王府的主要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下来了。仍然还有点王府样子的有克勤郡王府等7所,其建筑不同程度地残缺,已经不十分完整了。
作为北京民居的四合院,基本沿袭历朝历代中过北方民居的建筑规制。它的朝向,它的开间,它的地基,屋檐,门墩、门钉、影壁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作为四季分明的北方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适合居住,要冬暖夏凉,还要老少分居,主仆分开。一个四合院一般只供一家独居,有正房、厢房和下院,有条件的可以拥有几套院落。多座连成片的院落之间形成的通道叫做胡同--胡同一词据考证还是北方胡人对通道的称谓。
北京的第一次对内城的改建始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北京建起了十大建筑,以及三里河等地的部委大楼,虽然有苏联专家参与设计,但是基本还是沿袭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东方建筑元素为主体。那时的设计既注重建筑外观的厚重美观,又注意与作为古老都城的和谐,也比较符合当时建筑的使用功能。
北京的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标志性的工程,应该是文革时期开始的地铁工程。北京的内城城墙在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交通便利,古都的特色也逐渐让位现代都市的崛起。
真正作为现代都市大规模建设应当从前三门高层建筑发端。在建国前四十余年,即二十世纪末,北京市的建设基本上是由二环向外围发展,在三四环沿线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异彩纷呈。随着北京城市的拓展,北京内城大片的四合院逐渐成为都市的乡村,灰色基调与日益发展的大都市显得极不协调。因此人们在思考,我们历代居住了几十几百年的四合院是否还具有保留的价值。
北京的四合院凝聚着中国古典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精华,四合院成就了老北京。随着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就城区改造,四合院能否依旧作为新北京城市建筑的特色,就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如今比较有规矩的四合院的存留已经不多。俗话说敝肘自珍,即便是再陈旧的东西,当它必然要带着它的历史使命进入博物馆的时候,人们对它的回忆与留恋就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价值的。有些事物,即便是已经失去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其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还是存在的。四合院落就属于这种虽然存续的意义已经不大,但是由于它凝结着我们对他的感情,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的回忆,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老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一部活的历史字典,将其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发挥它的文化传承作用。
而要使北京真正步入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在大面积改造老城区,改造四合院的同时,规划好北京的内城,在一片以灰色调为主的老成区的基础上,真正建设起一座适合人居的现代化都市,让那些能够代表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设计理念,承载当今最高建筑标准的城市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