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的BLOG看到朱槿的《外文作品的翻译问题》一文,谈起在阅读某些译文作品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此谈一点自身感受。
譬如外国文学作品,如果是读原文,有时空和文化差异的问题,如果个人外文文化修养比较好,这方面不会有问题。
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作品一般都有加有译者对原著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译者不同,人们读到的译著的感受就会不一样。译者的中外文修养决定了译著的水平。
《飘》在中国先后就有不同几个译本,读后感觉有很大差别。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译文也有不同版本,翻译水准落差很大。与其读译本莫不如读原文,当你能够大声朗诵那些诗行的时候,会感受到诗人的澎湃心潮,感受到英语古诗的和谐韵律。
近年来似乎只要是学过外语的人就都能当翻译家了,尤其是来自港台外文译文作品,明显带着地方文化弊端,结果使得一般读者难以从中得到阅读的愉悦。
所以对于那些蹩脚的译文,不去读会更好些;而我国早期的外国名著译本,即使反复翻阅,也会从中获取精神享受;如果有强烈的阅读渴望,最好是相信自己,亲自阅读原文原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