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出台关于规范使用现代汉语及对不规范使用汉语的处罚规定。当前在我们的新闻媒体、娱乐电台、电视台、出版物不规范使用汉语现象大量存在。对此类现象应当持何种态度,就如何净化现代汉语,我与同事及网友作了一些探讨。大家立场观点各异,道出各自观点。我在新华网论坛上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现作一小结:
有观点说:“语言需要规范,也要允许与时俱进,具有表现力的网络语言(比如“粉丝”、“PK”、沙发”、“派对”)不可简单地一禁了之。”我的意见是,规范的现代汉语的确融入一些外来词汇和用语,但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沙发”、“干部”等外来语已经在汉语中固定下来了;GDP、CEO等是新的西语外来语,恐怕还不能融入现代汉语;粉丝、派对、PK、DIY等属于不规范用语,再有像“酷”、“哇噻”等都属于不规范、非主流语汇,要警惕,不应该在现代规范汉语中,要摒弃掉。因为这些“词汇”只是少数人在小范围内夹杂在汉语中使用,不能形成书面语言。尽管中央台个别主持人也在用,但是如果按上海的做法,他们就要麻烦了。
另外网络词汇也不可能融入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比如“7456、MM--”等夹杂在网络上的词汇、语汇,即使能在网络上流行,恐怕也难列入我国的汉语词典里。尽管中国网民已有一亿多,那么仍有十多亿中国人,多数是农民,他们没有条件上网,他们仍然在使用传统语言。即使某些传媒(地方电视台、杂志、报纸等)铺天盖地,此类“语言”的生命力也是极短暂的。
语言和文字是记载事物的符号,它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特征,能够存留并固化在现代汉语的语汇,一定是那些生命力,为广大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所接受的。
前不久在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中,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还就现代汉语的纯洁性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汉语能够生存五千年而不被异族语言所融合,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根基扎得深;现代汉语的形成不过百年,在它的形成和发展中可以融合外来语,而不被异化,主要还是得益于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我比较赞同。现在有些人“哈韩”、“哈日”,无论怎么“哈”,也不可能动摇现代汉语,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我们能够吸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排除先进的网络语言)元素,丰富我们的现代汉语语汇。
语言被异化的现象历史上出现过。现代英语就是高卢人进入英格兰后,将欧洲大陆高地人语言与古盎格鲁-萨克逊语言融合,进化成为古英语;文艺复兴后出现了一大批包括莎士比亚等一批文学家,奠定了现代英语的基础;当然,近200年来,英语也在不断演变。汉语也在进化演变。“五四”前后的中国如果没有鲁迅、胡适、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家、艺术家,现代汉语的形成可能还有待时日。当然,如果不发展,语言就没有生命力。我们应当相信现代汉语的吸收包容能力。但是问题是作为国家电视台、公众传媒,很多时候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不清楚,对新语汇的把握不很准,这就容易造成一些外来词语乱用滥用的问题。
另外还要注意台、港澳及粤语方言对普通话侵蚀。如“美眉、作秀,派对、酷”等等,它算外来语还是地方语?只有港台片、娱乐界才使用,“粉丝”、“超女”等只有胆大的地方台主持才敢说;GG、JJ、886等这些算作网络语言吧,“沙发”也作为“首发”的谐音被用在博客用语中。我不信它们能够编入汉语词典。
那些被造出来的“词”是不被另外十多亿人使用的。包括三千万海外华人,凡接受过全民义务教育的人们,他们在应用并保持自己语言纯洁性的同时,对新词的取舍是能够作出判断的。那些街头巷尾的地方话、港台话如何登大雅之堂?!
因为大家都知道语言文字是记录思维传递信息的符号,只有规范应用,才能正确传达现代汉语语汇所表达的信息。学会规范使用汉语难,纠正语言应用中的错误更难。
我觉得即使借助网络交流,也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为我国现代汉语的纯洁性负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