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否一定要门当户对?
(2014-03-24 08:26:41)
我最近处理了两起离婚案件,感慨万千,还专门找了女儿毛毛讨论了一次婚姻。
我的表姐姐自己是从浙江比较不富裕的地方嫁到杭州近郊的农村,虽然她一直嫌弃表姐夫各种不能干各种挫,但是毕竟杭州郊区农村的经济远比她娘家发达,在中国农村上个世纪普遍存在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婚姻的重要功能是解决生存问题,这是非常实际的,所以她把自己的妹妹也介绍到了杭州。
在我表姐姐的眼里,婚姻是否幸福的要件就是经济条件。婚后她们村子一拆再拆迁,她现在手里房子听起来已经是多如牛毛了。
她这样挺实际生存能力非常强的人,嫁女儿的时候也提过要求,跟女儿说既然你找了外地人,那至少要有房有车。女儿的婚礼举办了没几天,我爸爸肚子里的婚宴食物都没消化吸收完,我妈妈回来使劲儿夸她女儿嫁了个好人家,结果话音都没落,我表姐姐给我打电话了,一打就三个钟头。哭诉给我听的真相令人目瞪口呆:我表姐姐知道女儿谈恋爱找了外地人,介绍了好多本地好小伙子都拆不散,没办法的情况下,才只好要求对方有房有车。举行婚礼前,对方确实有房有车的,还着实让她母女们各自的小姐妹们都羡慕不已。表姐姐说,结婚前对我女儿那个好啊,嘴巴那个甜啊,说什么我将来就负责赚钱,你女儿就负责花钱好了。后来出了问题我质问他,你说过的呀,我女儿负责花钱,你负责赚钱的,你讲的话就是放屁!男的回答:婚后应该同甘共苦。原来我那个外甥女为了跟心爱的男友,竟然跟着他去借高利贷。。。。现在的情形是房子是我表外甥女名下的,车子也是,但是一个巨无霸的本金加利息债务也砸在了为了爱情冲昏头脑的小姑娘名下。表姐姐哭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年轻人要结婚,应该有固定的住所,但是当高得离谱的房价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买下房子的责任时,现在的父母们多半都会用各种方式去帮助孩子们承担这份义务,我的表外甥女出的事情只是个案,但是这事情与北大清华前段时间讨论的:结婚是否应该有房有车的话题是一样的。她们都受门当户对教育多年,当嫁的人并不能门当户对时,她们进入了手动算计模式,而且更多的是父母在为自己子女出资购房后所产生的非常复杂的各种纠纷和矛盾,这是我近期在处理婚姻案件中经常碰到的事情,父母的出资到底是借款还是赠与,到底是对自己子女的赠与还是对小夫妻的赠与,离婚特别是结婚时间很短就离婚的时候,父母的出资款到底应该怎么结算?
孩子们结婚的时候,父母想的更多的是一定要门当户对,门当户对的最直接含义是经济条件相当,我一直不是很赞成这种结婚观,甚至排斥和抗拒这种念头,一个婚姻如果得用天平秤过过秤,才能决定嫁娶,那么婚姻被当作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利可图时自然就会关闭交易,而在这种交易的婚姻里吃亏的一定是女人,女人越老越贬值当然是自然规律,这样想下去女人们是毫无前途毫无希望的。
有房有车才结婚的要求是没错的,但是,当你找的结婚对象没有能力买房的时候怎么办?很多人纠结在这事上的逻辑是:有房有车结婚是对的,我也必须有房有车才结婚,不管我自己什么情况,对方是什么情况。所以出现了很多人逼一个外地打工仔有房有车,在逼的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父母肯出资,但更多的情形是男方父母也没钱,就象北大清华那对,偏偏女方父母又有好多房子,怎么办?
我帮他们理了理头绪:既然是门当户对的前提是对的,女方是这种思路的,那么这种人只有一条路:跟这个人分手,另找个门当户对的人。
婚姻是否必须门当户对?我在处理了大量离婚纠纷后,客观地讲尽管我排斥门当户对,对爱情我又是心怀幻想的,我自己也有过有情饮水饱的爱情经历。但不得不说婚姻确实需要门当户对,但这个门当户对应该指不仅仅是经济条件,而是教育背景,家庭出身不要相去太远,否则很容易出现沟通障碍,我对门当户对的理解是两个人志同道合,价值观、审美观等相近,有共同的生活趣味。而门当户对更深远意义在于,有女儿的妈妈们要告诉自己的女儿,如果你嫁了一个无房户,你就要有勇气跟着他去过没有房子的租房生活,父母在这时候应该象韩剧里的父母那样,含着泪在节假日煮一碗土猪肉带到夫家不远的小弄堂,,看女儿狼吞虎咽吃完后,再围着围裙回家去做灰姑娘~~~~要跟自己的女儿说,你嫁人的时候如果对方没有房子,这很正常,你自己想清楚要不要嫁,要嫁就要跟着他去同甘共苦,等他发达了是不是会扔了你,也不一定,都是自己的造化,想好了这些,你就嫁吧~~~不要去做拔苗助长的事情,特别是家庭非常富裕的有女儿的父母,千百万不要去通过资助出资等方式人工栽培出门当户对来,否则后患无穷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