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爱臭美,却又特别讨厌一件事:赶时髦。虽然非常爱管闲事(走在街上有人围着看,我一定得踮脚挤进去看个究竟,不看清楚搞清来龙去脉就会失眠),但又特别讨厌凑热闹人云亦云,人做我学。但不知道看《明朝那些事》这四本书,这事算不算赶时髦和凑热闹。
经常上天涯社区砸砖头,但竟全然不知天涯曾经有什么明月门事件,明矾之争,我是在当当网上买装饰装潢书的时候,抄袭别人的一张清单,偷赖加粗心大意,就把这本与装修完全不搭的明朝那些事儿(四)不小心给放进了自己的购物车,就这么倒过来看的,先看了第四册,觉得原来历史这么有趣,又看了三二一。王室的事情因为没有美女,所以对我来讲,也就是看完高兴自己终于也能读懂历史了。
我是个浅薄的人,不知道中国哲学派别中有一门叫心学的,更不知道王守仁是谁,他的心派到底是个什么理论体系,从未听说过,就知道孔子孟子,最多还知道墨子庄子,竟然还有一个这么美的王子?天!
但从当年明月的对王子(我给王守仁的封号)的理论的皮毛的介绍来看,非常喜欢这个人,但知道他即便有著作,俺也是不会看懂的,只能在这里乱悟。
格物的意思大致就是悟物,王守仁小时候比较皮,父亲是状元,知道儿子是个聪明种子,想引导下,结果带他去关外,他说要去打仗,接下来种种怪异行为吓得老爸赶紧把他给“嫁”了(找了个江西的亲家),他说老爸我错咧,不该想着打仗,父亲刚咧嘴想高兴,他又说,我现在想做圣贤了!父亲气得给他一大嘴巴。但这一大嘴巴也好,把他“嫁”了出去好,都不能停止他格物,他对着竹子格,对着空气格,一格就格成了杰出的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圣贤。追随者众(好象官场,皇家都不怎么追他,要不我们这些浅显份子就不会不知道了)
王的著作,理论,我想也不想了,他这四句话,我却是极喜欢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助,知善知恶有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自己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是:人性没有什么天生的人性善人性恶之分,把人性天生下来就简单分成性善,性恶即无知,也无意义,是对人性的不了解。
但是做为人来说,人性当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同一个人对这件事情他能善,对另一件事情他又可能是恶的,对你善,可能对他恶,同一件事情,又可能于你是好的,与他是坏的。善和恶都在一念之间。
但是,一个人,能分辩善恶,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对自己的行为有道德底线的要求,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太有意义了,我的理解是,每个人做人处事,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能够尽量以自己的善的一面去激发别人善的一面,形成善良的互动机制,人就会越来越善,越来越热泪盈眶,这一点要去那些高福利的发达国家体会下人际关系就更能明白,不要去激活他人恶的一面,这就是把事情,把人给做成功了。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不稳定,不确定,不肯定的,所以与人相处,不管你做什么,怎么做,一定要把握原则,想办法让自己从善,并且能够在自己从善的行为当中激发他人的善,勿激活他人的恶念。恶念一旦产生,如肿瘤如癌症,成倍复制,破坏力极大.
格不清历史,格不清世界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格清楚人,格清楚人性,至少你这样就不会在成为怨妇弃妇的时候太难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