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玫瑰成灰
玫瑰成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81
  • 关注人气:8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卦蒋碧薇

(2006-12-04 19:34:45)
分类: 文化评论
    很多年前读过廖静文写的<徐悲鸿的一生>这本传记,蒋碧微给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贪虚荣,是导致徐悲鸿英年早逝的罪魁祸首.但有点奇怪,既然蒋如此贪虚荣,种种不是,为何徐悲鸿先生至死都没有责备过这个女人?那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是蒋是徐心中永远的疼痛.

    那本书十多年前看过,自己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但总是是觉得那本书写得非常的泛泛和草率,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可能是太主旋律的缘故,我这种比较逆反的人怎么看怎么觉得不舒服,还有里面的八卦故事太少,一个有血有肉的大画家生生的被写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直到前几天在几个才女博克里读到反过来扁徐悲鸿的,居然对他一脸不屑.并知道了蒋碧微也有写过一本回忆录,上半部是我和悲鸿,下半部是我和道藩.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对她与道藩的爱情感慨不已.去书店找了几次,都说六几年的作品,现在哪有,不料前天居然就在无意中被我找到了,买回来一口气不睡觉刚刚读完.

    蒋碧微出生在宜兴的名门望族,十八岁那年逃婚跟徐悲鸿先生私奔去了日本,一路上跟着徐悲鸿颠沛流离,尝尽了生活的贫困,对这一情节蒋一直耿耿于怀,在她的传记里重复了不下三次.在她与徐悲鸿的婚姻当中,她也一直动不动就提这件事情,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功劳,可见,当年她虽然勇气惊人,但是爱情这件事情上,她其实是算计的,爱情一旦斤斤计较,那么爱的成份就只能以“两”计了。她并不是真正的深爱徐悲鸿的,她在写自传的时候基本上对前夫的称呼就是徐先生,而对张道潘则道潘长,道潘短的;

    蒋碧微与徐悲鸿的婚姻当中,蒋如果爱过徐,蒋也一直是端着姿态在爱的,从来没有放低过自己的身姿.当然她是有骄傲的资本的,以她这样的身份,为了"爱情",毅然放下既有的富足生活,背叛父母,背负着不名誉去追随自己所爱的人,天下并不是人人能做得到.

     后来的婚姻生活一塌糊涂,一方面是两个人的生活背景相差太远,情趣爱好亦不相同,最主要的是彼此不能认同,我觉得爱情当中,无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的相爱,但至始至终彼此欣赏和认同是最重要的一条主旋律.缺乏了这一点,象徐悲鸿花钱买金石字画,蒋碧微就很不屑,而蒋碧微酷爱买皮货,又让徐悲鸿心痛不已.在这样的小事上两人都呕气不止,在一起的生活可想而知了.

   徐蒋的婚姻是一种伙伴合作型婚姻,由于当年的年轻,蒋未深究自己的爱到底是爱什么,所以他们之间的结构基本上是一种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徐悲鸿过于专注自己的工作,虽是一名艺术家,但因从小出生贫困,即便是个画家,对美有着特别的领悟力的人,也还是不懂得生活的情趣,再加上他拼命赚钱,博成就出名,原本也是为了给蒋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可惜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蒋碧微的欣赏,因为蒋出生在几代人努力之下的贵族家庭里,靠徐悲鸿一代人的努力自然是达不到她原有的生活水准的.因此徐悲鸿的一切努力,在蒋这里都得不到赞赏,认同.在当年这种绝对男权的社会环境当中,徐在蒋面前却是灰头土脸的.他们之间维系的原因也是互相取长补短,蒋有天生的事务能力,能帮助徐处理一切日常的事务,应酬,交际.

这种脆弱的感情基础却是一种稳定的婚姻模式.假如换成其他人,这种婚姻一定会好死不如赖活下去的,假如蒋碧微和其他普通女人一样,那就不会有她这传奇的一生了.


从蒋碧微当年的出走对她的性格即可见一斑.看完全书,我对蒋这样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女性,每遇大事所做的决断,由衷地敬佩之至.

    蒋碧微的叙述中,似乎徐先生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比如在他们感情已经恶化的时候,她托徐悲鸿带上他们的孩子到上海去给外公外婆看,并知道徐先生比较怕麻烦,事先申明有保姆随从侍候,只需要关照一下,一切事务有二个保姆打理,结果徐先生自己给自己买了一张二等舱的票子,给孩子们和保姆买的是三等舱.蒋说,即然你要省三块钱的差价,为何自己不一起买三等舱呢?
       再有1945年左右他们离婚之即,她父亲过世前,徐悲鸿去看她父亲时,因她父亲不小心讲到生活所迫,不得不在七十高龄还在授课,徐气愤之下,当场从墙上取下自己的画作绝尘而去,导致父亲气绝而亡.
  
    可是从后来孩子们都追随了徐悲鸿来看,我感觉家务事都是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能当时徐悲鸿正处于热烈地爱着他的孙姓女学生阶段,蒋当时已经知道他的爱情,想限制或者控制局面,想用孩子去牵制他,但徐想避开家人与孙女学生同往,所以船票分开.
    至于父亲年纪大了,讲话可能没有考虑太多,随意讲到自己的生活所迫,却让敏感的徐悲鸿以为在责怪他未尽抚养家庭之责(徐蒋二人的早期主要矛盾也是因为徐把所有的钱都花要购字画上,有时候二人的锅都要揭不开了,他也不管),其实在我看来,徐悲鸿还是承担养家之责的,只是蒋碧微实在是太会花钱,徐悲鸿拼了命也赚不到蒋的生活基本水准.毕竟成为大师是之后的事情.

    蒋一再强调说是徐悲鸿先爱上女学生,对她恶意遗弃,之后,她才接受了张道藩的热烈追求.她的多次强调倒让我觉得蹊跷起来了,在我仔细阅读,高度八卦敏感的神经来看,基本上他们夫妇二人回国后,由于生活观念,理想,追求完全不同,感情已经基本破裂,只是工作关系才在一起的,当时徐悲鸿写信告知在外省亲的蒋碧微,早些回来吧,否则自己就快要爱上孙女学生了,结果蒋根本不当一回事,置之不理,仍旧在外逗留多时,待她回到家中,徐坦然告诉她自己已经爱上了女学生.而且蒋在她的回忆录中公开的与道藩的情书,全是没有日期的,以她如此仔细收集所有信件的性格,是有意隐去书信来往的日期,肯定有她的重要原因,信的重要标志是日期,怎么可以隐去?........从这点上,我感觉她与道藩的爱情早已经在心底悄悄开花.

    在对待徐悲鸿的"婚外恋"这件事情上,蒋为人处事还是可圈可点的,一方面她是从三妻四妾的旧时代过来的人,另一方面她的父母虽是媒妁婚约,却伉俪情深,始终一夫一妻不离不弃,再加上她当年为徐悲鸿的爱情所做的巨大牺牲在她内心引起的强烈不平衡,倨傲感,包括了她自己内心已经移情,所以她一直是采取了冷眼相看事态发展的态度,她未象旧时女性那样做怨妇状,做弃妇样子.

    徐悲鸿爱上的女学生只有十八岁,这对已三十的蒋碧微一定是重大的打击,蒋一直倨傲自己的高贵出生门第和自己为爱情付出的重大代价,所以她一直强调徐悲鸿对不起她,欠她的,在婚姻生活中一直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不尊重自己的丈夫,甚至是对他非常轻视的,有一个细节,蒋长年跟着徐悲鸿在外国游学,奔波,经常在船上一过一个月,船上非常缺水的,特别是在大海上的长途航行,可是三天如果不洗澡,她就认为是不得了的无法忍受的大事情了,她在洗澡这件事情上都不愿意迁就,非要坚持自己的习惯,在我想来这会让悲鸿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和难堪.她一再强调徐对不起她的心理背景其实是为自己有爱情开脱。在那个时代,女人在婚姻内爱上他人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徐小曼这样的少数异类。

    蒋一直没有公开反对徐悲鸿的恋爱,(这一定是受旧式婚姻教育的影响)但内心骄傲的她,又绝不原谅丈夫的不忠诚,一刀斩断了与徐悲鸿的二十年夫妻缘份.当时国难当头,人民颠沛流离。大家的生活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徐悲鸿因孙女学生的家庭太势利,孙女学生虽爱悲鸿却不愿意为了他放弃家庭,与孙女学生对比,我想徐悲鸿也是感念到了蒋碧微做事情的果断了,于是至少有四次回心转意的时候,都被蒋碧微拒绝,当然蒋的拒绝是非常正确的,徐悲鸿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当中有非常轻率冲动的地方,他为追求女学生,竟然公开登报单方面说解除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这一招不仅没有追到女学生,反而把讲究体面的蒋碧微侮辱殆尽.

    蒋在徐悲鸿移情及自己感情发生变化之后,第一步就是迅速独立,自谋生路, 这一点,即便是现代女性,也应该向她仿效,她没有怨天忧人,更不到处哭诉丈夫的不忠和遗弃,而是首先想到要在经济上独立,自己带大二个孩子.
   蒋碧微的性格在女性中当时这样的时代里算是个异类,既然已经不被徐悲鸿所爱,她当机立断独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这时候她说是接受了张道藩的追求.

    在接受张道藩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蒋碧微的冰雪聪明.蒋在当时这样的环境下,敢于去爱一个不给她承诺的有妇之夫,完全不计后果和将来.他们在一开始相爱的时候完全无路可走,基本上往死里整.他们的期待只是可以去一个荒岛共同生活一天,然后死去。

    张道藩对蒋的爱情,看过他们的来往信件,都会被他们打动,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世上,不会再有这么相爱的两个人.
    张道藩是一个政治家,他初遇蒋碧微时已一见钟情爱上她,但一直隐忍未表达,在法国他找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法国太太.

    直到徐悲鸿把婚外恋闹到沸扬,人人皆知,张道藩才公开表达了对蒋的爱募.之后,他们虽然经常谋面,有时候为躲空难甚至共处一室,还用书信表达他们之间炽热的爱情,三四十岁的人,热烈的爱情尤如十八岁的初恋般.张当时非常BS徐悲鸿,因此他即便是深爱蒋碧微,也从未打算抛弃过自己的太太,甚至他与太太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所以说,天底下的事情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婚外恋都因为本身的婚姻问题导致的,爱情这种东西就跟撞车事故,你无法避免更无法预料,什么稀奇古怪的情境都会发生.

    张是个政治家,所以他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对爱情婚姻的考虑都是往操作性方面发展的,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心细会照顾人,善解人意,多愁善感的男人.当年看徐悲鸿夫妇感情稳定,他就压住自己热烈爱情,转而娶妻生子.当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落难时,又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不顾一切表达爱情,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八年抗战,逃难,躲空袭,迁都,聚少离多,甚至不知道明天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又何时再能相见,是非常绝望的爱情,没有未来,甚至没有明天.张在爱蒋的过程中,始终表达的观点是也爱自己的妻子.他们两个人品性上都非常坚持,隐忍.蒋倒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决绝地离开徐悲鸿,甚至徐在病中痛哭流涕也没有心软,而对自己的所爱,她知道没有希望,张不会离婚,不会娶她,他们甚至今生今世都有可能见不到一面,她还是无望中保持了可贵的希望和等待.
      当然她做为女人,也是挺作的,三天一分手,七天一决别.而且我发现她虽然恋爱不多,两次,却绝对是个有技巧的女人,总是不经意地告诉张,徐悲鸿又来要求同居权了,徐悲鸿又来逼和了,搞得张鸡飞狗跳愤妒得要死要活.
 
     而且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蒋在爱情方面的超高智商,超高技巧.她竟然能隐忍了张与自己太太的恩爱,她竟从无对他太太有半句恶语,甚至张让他安置他太太,他立刻出钱出力非常妥善地安顿了她们母女两,一直隐忍到他跟他太太翻脸(他太太知道他们的感情后没有蒋的好功夫)

    每当两个人的感情风平浪静的时候,蒋就会无意中告诉张,徐悲鸿又写信给蒋的母亲,说跟孙女学生已经彻底了断,徐把自己写给孙的断交信也寄给了蒋的母亲,蒋及时地报告给张.并象天气预报一样及时准确预报今天准给她送花了,明天又谁谁帮助她了.

    抗战结束后,他们结束了逃难,都回到了南京安居乐业,二人相处的机会也多了.中间也有几次蒋与张太太相遇的难堪,以蒋这样骄傲,火爆的性格,居然全部隐忍,一口吞下委屈算数.

    之后,进行内战,他们两个人在杭州住了两个月,当时两人已经五十岁,却还依然保持着他们的纯真和热烈,看到这里,真是感动得不行.

    张因为国民党高官,所以信息非常通畅,在国共和谈破裂后,要求蒋立即前往台湾,这就是他们最早没有希望的时候幻想的到一个孤岛上相爱一天然后赴死,当然他们没有只相爱一天,而是整整相爱相处了十年.

    1960年,张在病中,想去看澳州的有名分的妻女,蒋这时候又是表现非常令人敬佩,她自己转道南洋,离开了张,张之后把妻子接回台湾.1968年张病故.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蒋在1960年做出这样的决择?一方面我知道,我想,到底也是相爱容易相处难,他们十年的恩爱相处,终于止住了他们要在一起生死的如毒瘾一般的念想了,另一方面,我想,蒋的性格可能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理智冷静下来之后,一定是想着,既然没有名份,那就选择成全.

    所以,最后的决择,是因为爱,而成全罢.

    蒋一辈子都是一个讲究做事漂亮的人,她最终还是没有能放低自己的身姿去死缠烂打地爱张.女人到最后,要的只有一件东西,名份,再高贵再名门亦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