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信心经济学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2009-01-29 11:00:48)
标签:

房产

古典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

美国

财经

信心经济

股市

二次探底

大跌

分类: 股市京雷

传统经济学除了强调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供货与生产的关系,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应量大时,物价就会下降,供应量小时,物价就会上升,这种数学模型在坐标上是一个下降抛物线的关系,但是我们发现这种经济数学模型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普遍成立。

 

在上海股票市场,人们往往发现股票的价格越低,买股票的人越少,对于商品房市场也一样,在房价下跌期间,供求关系规律完全不起作用。古典经济学家完全忘记了市场参与者心理决策要素的重要性,市场走向往往取决于购买者对于市场未来的预期信心,大学教授们认为经济学只关心需求与供给直接的关系,而不考虑其他社会心理信心因素,也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需求之达成生必须考虑购买者的参与与决策。所以古典经济学在供给与需求的2维空间坐标玩数学游戏,显然已经不能解释我们现在这个新的时代的交易行为。

 

购买者的参与是一个交易完成的变量,而购买者的信心是变化的,非理性的,每个购买者不见得完全懂得价值规律,也不会理性思维,所以人类的市场交易行为,不能简单地采用古典经济学来解释,更加不可能简单到才有2维空间的坐标来阐明,人类社会的购买活动从某种程度讲是一种决策的产生,他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股票市场,受到对于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期的影响,买卖不是完全理性的价值理论,而是存在着对于未来走势判断,还有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

 

我们都经历过BB机时代,许多电信企业依靠生产BB机而获利非浅,但是如果你购买了BB机经营公司的股票,从当时的价值理论来看,也许符合定律,但由于政府的政策,一夜之间,这个行业就被淘汰了,代之以手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一项购买发生变化的可能很多,使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根本解释不通。

 现代社会的购买,尤其是股票购买涉及的要素太复杂,比打桥牌需要猜测对手的出牌还要复杂,其中要考虑到市场人气与信心,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都在强调民众信心的原因了,经济模型已经不简单地表现为供求关系,还要考虑购买者的信心,以及他们对于未来走势的预期,如果购买者预期房价未来会跌,那么无论如何也很难说服客户购买开发商的房子。

 

美国的次贷危机从房地产开始,很多人贷款买房子就是基于乐观房地产信心指数判断,也就是认为房价会涨,大不了把房子卖了还贷就可以了,购买者所有的假设都是基于对于房价走势的判断,可08年美国的房价没有涨反而下跌了,信心与市场的预期相反,次贷危机由此引爆,在价格下跌的波浪之中,贷款买房者不少人从房产公司的房子里面搬出来,成了无家可归者,究其原因,还是对于房地产走势的预测错误。

 

新世纪经济学的购买要素不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对于市场的预期还有信心指数将成为比供求关系还要重要的要素,今天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对于传统经济学的巨大讽刺,因为传统经济学里面没有信心指数这个变量,而危机发生前,我们的贷款数学模型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所以犯了错误。信心在新世纪尤为重要,对于房地产的走势如何预期,对于股票的指数如何判断,都要邀请信心这个变量参加。

 

上海A的股市从07年的6000多点一下子跌到08年的1600点,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准确预见到这个点位的股民,可谓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古典经济学的误导,让人们相信市盈率,相信股票市场,但人们发现市盈率这些传统的判断标准,在信心丧失时,也是变化的,难以捉摸。很多上市企业由于市场信心的崩溃,股票一落千丈,这个指标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与作用,所以现在很多人买股票根本不看市盈率,采用飞镖取股法,随机地取股票,往往是越是市盈率高的,越买,结果也不错。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讲要刺激消费,很多地区发放了消费券,但很少有人提要刺激消费者之信心。经济学家之所以可以进大学当教授,无非是靠供求关系的理论,才使经济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并且有了理论,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尽力诋毁消费者信心对于经济的影响,目的是要维持其学问的科学性。他们抛出的妙计往往是刺激消费不刺激信心,实际效果甚微,导致消费没有起来,实体经济更加困难,感觉套在企业的枷锁越收越紧。

解决金融危机的妙计之一,应该是提升信心,给市场信心,尤其是股票市场,需要反向注入资金,让资本市场重新焕发活力,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金融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