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

(2011-12-20 21:00:35)
标签:

天厨活动

  取出小杯小盏,备好沸腾的水和浓香醉人的茶,专注于冲泡,醉心于品饮,于闹市浮生中偷得半日清闲。我们品茶,不为解渴,而是在茶中感受一份久违了的心的静逸与安宁。

  看看来学习茶道的朋友们!

韩国师傅来参加第三次,很喜欢中国的茶道,今天有幸有两位年长的大叔和阿姨来,他们在家也喝茶的,很有兴趣的来学习茶的知识。

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 今天我们准备的其实还不充分,茶艺师祥坤在讲解茶叶的资料,开始有点紧张,阿姨很随和的告诉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说,呵呵! 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 茶知识很广,我们准备的资料也是针对刚接触茶道的朋友,在这里学上一次就会很受用。会改变我们以往泡茶的习惯,用大口杯,里面放些茶叶,加满热水,口渴就喝上大口,凉了也放一边,等想喝时再接着喝。我们一边说着茶,一边告诉大家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把正确的泡饮方法也说的很详细,哪怕家里或者办公室茶具不齐全,您了解茶文化后,喜欢它,就会去用心的泡,同样的茶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兴趣,这也是我们这活动的目的!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 这位杨先生,自己平时很喜欢喝茶,我们讲到绿茶,泡茶的方法时,他就很有经验的跟大家分享,把绿茶放在公道杯里,轻轻的摇,使茶慢慢的被水滋润,这样茶的味道清香馥郁。这不,他在给我们表演呢!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 我们今天准备了铁观音,有机红茶,绿茶中的龙井,还有普耳生茶,都具有代表性,先让大家了解知识,观看茶艺师泡茶的程序,再品茶,一系例问题都出来了,茶祥坤去学校学的还很不错,每次都会把所知道的知识分享出来,让大家去感悟茶的乐趣!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我们快接近尾生,今天的茶道培训很不一样,整个活动中,我们的氛围像家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有阿姨他们在的缘故,特别的亲切。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很快乐,师傅分享时,说每一次来氛围总会不一样,同样的工作人员,同样的茶,品的时候味道也不一样,不同的感觉。第三期茶道DIY活动精彩回顾 在品茶的过程中享受到茶叶带来得美感,从而休养心性,会让您得到超乎物质和感观的精神享受。

下面是本次茶道DIY的资料;

茶的知识

六大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

 一、西湖龙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黄山毛峰 四、庐山云雾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银针 、七、信阳毛尖 八、武夷岩茶 九、安溪铁观音 十、祁门红茶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万-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3、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4、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5、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6、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7、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8、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一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9、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10、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茶具的认识

1, 茶壶

多为瓷或紫砂茶器具,其中以江苏宜兴茶的紫砂壶名气最大。

2, 盖碗

盖碗又称三才杯、盖、底托、杯寓意天、地、人。

3、品杯和闻香杯

品茗杯用来盛放茶汤品饮,闻香杯是茶具之一,比品茗杯痩高,茶汤泡好后倒入闻香杯,再倒入品饮,品饮前先闻闻香杯的茶香。

4杯托

放置茶杯的小底托,有多种造型和材质。

5茶船

亦称茶池,放在茶壶底下,又可承接泡茶时溢出的水。

6,茶盅

亦称公道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并分茶入品茗杯,因为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也叫公道杯。

7,辅助茶具

A茶盘

摆茶具,和敬奉香茶之用

B茶巾

用作于抹干泡茶分茶时溅出的水滴,拭净托垫、壶底、杯底之残水。

C茶荷

泡茶前取出茶叶,放茶叶,观赏干茶。

D茶道六用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5.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E虑网
从泡茶的壶中倒出茶汤时放在茶海上,用来过滤茶渣。 

F茶拂

用以刷茶荷上所沾茶末。

G茶玩

泡茶增添意趣的小配件,多用紫砂制成。

H储茶灌

藏茶叶

8煮水器

常见的电热水壶,即随手泡。

泡茶程序

1.泡茶对水的选择:

  水分为天然水和人工处理水。天然水包括泉水、河水、井水和天落水,人工处理水有自来水。蒸馏水、无离子水。各种水所含溶解物质的不同,对茶汤品质影响很大。泉水尤其是由山上慢慢流出的泉水泡茶为最佳,其次是江水,再次是井水,雨水也可泡茶。一般秋雨为上。梅雨次之,雷雨最差。

 

2.泡茶对水温的要求

  一般泡茶用水的温度达到沸沸起泡的程度,水温标准是90℃左右。水开了之后,水中溶氧量大幅度降低。最佳的方法,是控制不让水全沸,可以保有较多的水中溶氧量。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多困难,一般都会让水全沸了之后再降温。如果使用温度计或者是自己对于水温很熟悉,而且茶叶冲泡不需太高的温度,便可以避免此一疏失。在水全沸之后,利用水与器物的冲激,例如高冲,或甚至加上一个壶盖当成被冲激物,可以增加些许溶氧量。尤其是绿茶、白茶类,水中溶氧量需求高,所以不仅水未沸,而且加上细水高冲,然后分两三次冲茶,可以得到更佳的口感。

3.茶具的选择

  乌龙茶的冲泡可以选用紫砂壶茶具。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能力,可以使乌龙茶的香味不易散失。在选用紫砂壶时,一般要选择肚扁,较小的紫褐色紫砂壶冲泡。在紫砂壶开壶时,最好先用细毛小刷将外壁和内壁刷洗干净,然后用茶水浸泡三到五次直至没有泥沙味为止。

4.泡饮程序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白鹤沐浴(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观音入宫(落 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悬壶高冲(冲 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 清新洁净;

关公巡城(倒 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韩信点兵(点 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鉴尝汤色(看 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缀,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茶汤应尽量趁热喝,一来是因为温度高,口中感觉神经容易因高温而迟钝,苦涩味比较不容易感觉出来;二来是香气的表现,在高温比较明显;第三是部分茶叶的茶汤,温度降低以后,容易引起单宁聚合,影响茶汤的入口感觉。

茶给人这样的滋味和香气,把心神都聚集在泡茶。品茶上的人会得到更多,不能把心给茶的人,茶对他也不会全心付出 。

茶香疗寂寞,可精心,可宁神。

人品茶,茶亦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