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养生保健

(2009-12-04 15:11:49)
标签:

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

作者:王建中    中央电视台门诊部医生

 

中医的养生保健,就是“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

“天人合一”的意义很深广。一般来说,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随时随地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天人合一”,是说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都有共同的地方。人要顺应天地的规律(天无私,故能复盖天下;地无私,故能承载万物。所以,天长,地久),生命就会长久,人要违反了天地的规律,生命就会受到伤害(人要过于自私·狂妄,就会身心受损)。另一方面,人要顺应季节变化,如:春季是万物生长、生发时期,人就要保持心情舒畅,早睡早起,多外出散步,以适应春天的生发之气;夏季是万物茂盛时期,人要晚睡早起,使气得泄。不要过于避热趋凉,以至不能出汗而得病;秋季应早卧晚起,使情志宁静,无躁,以适应秋季的肃杀之气;冬季是封藏时期,应多穿衣、少外出,以保持体内的阳气(精气)。总之,人只要能顺应自然规律、环境,就能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的“养生”就是指养护生命。人在出生前依靠母体的精气(精气就是养分),而人体中肾藏精,因此肾就称为“先天之本”;人出生后,就要靠脾胃吸收营养,脾就称为“后天之本”。人出生后,身体的强弱,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在五行中属土,中医认为“土能生万物”,又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就说明脾胃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怎样保护好脾胃?保护脾胃就是注重饮食习惯。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中医第一部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讲“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意思就是,饮食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患者在治疗中,不能单靠药物还要配合饮食调理。如“五味入五藏”,五味是:酸·苦·甘·辛·咸。酸性的食物入肝,有收敛、平肝、养肝的作用;苦味的食物入心,有清心去火的作用;甘味入脾,有补气健脾的作用;辛辣的食物入肺,有宣肺解表的作用;咸味入肾,有潤燥补肾的作用。但是都不能太过,太过则伤害五脏(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中医养生强调“药食同源”,有些疾病可以用食物调整。如;水肿的病人可以食用冬瓜黑豆粥;咳嗽的病人可食用杏仁粳米粥;脾虚的病人可以食用红枣莲子粥;心虚失眠的病人可食用枣仁桂圆粥;肾虚的病人,可以食用芡实核桃粥等等。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收载药用食物一百五十四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三类。中医认为,食物的客观效果与中药药物有相似之处。在《本草》等古籍中,也记载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煎熬中草药就是发挥、结合多种不同的疗效,这和中华饮食采用多种食物原料,使用多种不同比例搭配进行烹饪,发挥营养成分的综合协调作用如出一輙。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何首乌、冬虫夏草、薏苡仁、当归、西洋参等。总而言之,食物也可以是药物,药物也可以是食物。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效果,所以,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效、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的“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包括蔬菜、谷物、果实等在内的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人体营养的平衡,也就是利用食物具有的药效,调整人体健康。中国古代就有“以食代药”的主张,提出了世代传诵的“药补不如食补”的名言。中医讲“中道、中庸”,就是吃什么都不能“太过”和“不及”。这就是中医的精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