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14搂,下班回家乘坐电梯总是感觉有心理负荷。我分析了一下,一是我曾乘电梯停电被卡住在电梯里面,有5分钟左右,那一刻我甚至想过关于我后事的处理问题。另一个事恐怕是加重我心理负荷的主要原因。
每一次上下电梯,总会遇到一些熟面孔,通常点点头,双方微笑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最近一个月来,却常遇到同一个人,每次在电梯里相遇,他总在喊一声我的名字后就不作声了,只是笑。我也笑,说,下班了或上班去啊。他点点头,还是不作声,还是笑。一次这样相遇也就罢了,问题是我差不多一天内基本要在电梯里遇上他一次,每次都是在他喊一声我的名字后就不作声了,只是笑。双方点点头,还是不作声,还是笑。
这样下去不免我乘坐电梯的心里负荷越来越重,现在我每次下班后在单位总是要找点事做,尽量避开能和他在电梯里遇见的机会。但总有那么一两次还是遇上了。
一般情况下,我和人聊天说话什么的须要即时的一对一的回应,他住18层,我们们总有几分钟共同在电梯里,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很难熬。说什么呢?中间我还说了两三句什么“最近忙啊?”“天好热啊!”他还是以笑和点头作答。
我原本在和人寒暄上就修练不够。遇到的这个熟人更极端,完全不会寒暄。这样两人遇到,就造成了我严重的心理负荷。
我有一次给同事代课,别的孩子被家长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两个小男孩,他俩互不说话,各自爬在课桌上不知道在想什么。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孩子叫了另一个孩子一声,那个孩子不搭理。这个孩子便喊了五六声,那个孩子终于回喊了他一声,两个孩子顿时如释重负,转眼就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我问其中一个开头为什么不答应他?他说:“他上厕所踩了我的脚不给我道歉。”“那你现在还生气吗?”“一直生气的,现在不生气了。”
孩子的世界较之大人来说,要直接简便多了。其实,大人之间也没那么多话可以说的。遇到一个熟人或朋友,有时候其实就想和他(她)打个招呼而已,是那种什么多余的废话都不说的那种招呼,笑一笑,或者喊一声。如果我们成人能通行孩子那种打招呼的规则,其实蛮有意思的,有一种自我感觉有点酷的亲切。
常看到影视剧里两个老友在某地见面,互相看着对方打个招呼后便该干吗就干吗了,很自然很来劲。至于说怎么个来劲法,我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来劲。也许这里面,省却了常规的礼仪方式之后,人有一种异常的突兀感以及轻便感吧。很多时候,我特别佩服那些不说话的人——两个人坐着或站着,不说话的那个一般来说掌握着主动权,而没话找话的那个,多少处于劣势,多少有点讪讪的。
我非常羡慕这些人的修炼,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炼到这种程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