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刀向柔情 |
内容提示:
一种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并不取决于是否具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遗产身份,而是取决于文化传承者的努力。
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
在我看来,中国很多民俗文化专家近些年似乎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难堪境地。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登陆中国,他们惊恐;中秋、春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气氛一淡,他们失落。于是,为传统节日“申遗”之类的“大声疾呼”不绝于耳。热爱传统民俗文化无可厚非之处,但总是把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希望寄托在“申遗”上,我以为是缘木求鱼。
不得不承认过春节的方式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但如果说把过年的形式变化混同于年味的消退,我以为这是一种抱残守缺的错觉。
春节就是中国新年,是所有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根。千百年来,春节作为一种风俗和情怀,始终没有改变。在现代化城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之类的古老民俗活动确实少了,但祈祷人寿年丰、家庭和乐的内涵并无多少改变。更何况,像春节庙会之类的古老民俗,依然在很多现代化大都市里办得有声有色。如此鲜活得触手可及的春节,哪里就有濒危得快成为“遗产”的迹象呢?
应该明白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是否具有生命力,并不取决于是否具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遗产身份,而是取决于文化传承者的努力。昆曲算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举国上下并未掀起昆曲热,就是明证。
诚如这位陈竟教授所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要让这个传统节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需要的是华夏子孙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外在表现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理所当然要过春节;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以过春节而自豪。只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以树立,春节就会热热闹闹地过下去。春节有多大的生命力,与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有关,与春节是否具备遗产身份无关。
无须讳言,春节同所有传统民俗文化一样,置身于国际文化空前激烈的交流与碰撞当中。如果对圣诞的追捧超过了对春节的向往,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确实值得担忧。但要解决民族文化心理归属问题,关键在于激发每一个华夏子孙对中国新年的热爱,让中国新年过得更红火,更欢乐,更有影响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作为“遗产”的春节,而是让每一个华夏子孙获得春节的在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