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刀刃在手 |
“国学”在时代话语场中显现的这种空洞的符合化,或者说是工具性质的道具化,无疑反映了时代对于“国学”理应具有的某种敬畏之情的缺乏。追根溯源,或许这种缺乏应当说是肇始于清末民初所发生的“经学”之去神圣化。
“经学”不再神圣,固然不无思想解放、学术进步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使“经学”被现代学术化的诠释提供了可能,其发展到极至,或许自然便会出现“经学”被肆意的解构、被狂妄的抛弃、被无知的遗忘,到今天则是上演从“国学辣妹”到“孔子哭了”的闹剧。
难以理解吗?不难!相反在笔者看来,闹剧的出现反倒可以说是理所必至。原因无它,“五四”一辈反传统者,自身原是从传统中浸泡出来的,换句话说,正因为他们懂得传统,所以虽然反得激烈,虽然不无历史的局限,甚至可以说是错误,但其自身却也始终难以彻底的告别传统。也因此,那传统或多或少还影响着那一辈学人,使其行为不至于过分的癫狂,也使其不会全然由无知进而无耻。
而如今,无论表面上主张“国学”者,还是反对“国学”者,其对“国学”的无知却是共同的。因为无知,所以主张的可以似是而非,甚至演出一幕幕闹剧;也因为无知,反对的也可以肆无忌惮。
限于文章篇幅,笔者无意探讨何为“国学”,事实上这一概念并不准确,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意义模糊。但无论如何,说“国学”联系着中国的传统,联系着民族的根,文化之根,精神之根应当是不错的。
人类走向现代的时候,历史无法割裂传统;走向世界的时候,历史同样无法割弃民族自身的血脉。可以说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许这也就是经历百年反传统的风风雨雨之后,时代依然会渴望着向传统回归的缘故吧。
回归传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回归时是否才发现曾经在告别的路上走得太快、太远,也太绝决了?因此,是否已然连对传统最起码的敬畏之情都已不再?
在这时代的喧闹中,有太多的人游离于传统之外,以对传统彻底的无知主张着传统。这一切究竟是悲剧,亦或还是闹剧或者喜剧?
无知或许不是错,但因为无知而癫狂那就不仅是而更是可悲了。所以,面对传统,笔者以为还是让我们带着敬畏之情,先开始了解吧。在此之前,任何对传统无知的现代性解构都终将难免会沦落成一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