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道而优则评论 ——由地震新闻的媒体报道所想到的

(2008-05-18 21:32:12)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有关汶川地震的报道最近几天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而我们最常看的除了电视就是网络。作为一位报人,一直在思考报纸应该在其中体现出什么优势?我的老同事、校友陈季冰最近的博文很有价值,现推荐如下:

    这个礼拜以来,几乎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关注四川地震新闻:连续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视机,在中央四川卫视与凤凰卫视之间不断转换频道;仔细地阅读家里订阅的十几份报纸的每一条地震稿件,生怕漏掉任何重要信息;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新浪、搜狐等网站的地震专题报道页面刷新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情况……

我家订阅的报纸杂志大概有20多种,其中仅综合性日报就有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劳动报、上海商报、参考消息等十几种,另外还订有第一财经日报和上海证券报两份专业性日报,几乎囊括了全国和上海本地的主要报纸。出于一个报人的职业习惯,这几天经常比较着看各家报纸在地震报道中的优劣得失。不用说,各家的差别简直可以用“天上人间”来形容。但是,对我这样一个办报纸的人来说,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在电视镜头的即时、直观、冲击力和网络的海量、开放、互动性面前,报纸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这就再一次拷问我们这样一个早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面对电视和网络媒体排山倒海的竞争压力,报纸赖以为生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为报纸的生存寻找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从我的角度看,也许只有评论和分析性文章了。至少我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就抱有这样的想法——看报纸就为了看评论和分析。

这凸显了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下国内报纸评论的总体水准是如此低下,以至于在这片唯一可以与电视和网络一争短长的战场上,报纸竟显不出多少优势。这毫无疑问与国内的舆论监管和传统的报纸评论模式有密切关系,但我认为,直接制约它的首先是中国报纸评论人才的形成渠道。在西方报纸,新闻采访与评论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火墙,它的强度几乎不亚于内容与商业之间的那道防火墙。而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是“报道而优则评论”的模式。这一点,尤其典型地反映在体育新闻评论领域。

昨天晚上,我偶然打开新浪网上一个国内“大牌”体育评论员的专栏,仔仔细细地拜读了他对于刚刚结束的某一场中超联赛中公认的“强强对话”的评论。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从这篇1500多字的评论中,我除了读到一些即便是完全的外行也都看得出来的“斗志”、“士气”等等之外,就是强烈的地方主义偏见情绪。整篇评论既没有自己分析和观点(不用说独到见解),也没有任何信息量(好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新闻报道所难以传达的重要信息,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我替它浓缩一下,可以用下面两句话代替:A队踢得好,真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支持!B队踢得糟糕,虽然它的实力在A队之上,输了活该!照我看,这更像是一个热爱家乡球队的某个超级球迷的博客文章。

不用说,这位全国知名的足球评论员在成为评论员之前是一个足球圈内的“大腕记者”。中国新闻界有一个奇怪的规则,似乎成为一个好记者会自动获得评论员的“上岗证书”。之所以说它奇怪,主要是支撑这条规则的逻辑完全站不住脚。成为一个好记者的必备素质是对新闻有敏感的天赋,并通过自己的公关能力获得广泛的人脉关系。就是说,他(她)能够在事件发生后敏锐地感觉到整个事件中什么是受众最关心和感兴趣的,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应该出现的地方,访问到最应该访问的钥匙人。而一个评论员所需要的素质是洞察新闻事件背后错综复杂关系及其本质的能力,这需要他(她)拥有套一个分析解剖事物的理论框架,同时具备相当的阅历,从而对现实世界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既无必然性,很可能也未必是相互促进的。许多时候,新闻采访严重依赖激情和直觉,而新闻评论则必须冷静、理性、合逻辑。

上面这位人士之所以成为“大腕”体育记者,主要是因为他曾经采写了不少关于施拉普纳、米卢蒂诺维奇乃至徐根宝等体育明星人物的独家报道。我相信,这些人脉关系有助于他了解外界鲜为人知的一些圈内事件和规则,但这对他写评论会有多大帮助呢?我是基本持否定观点的。说到底,那些他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仍然是独家新闻,不是独家观点。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的是挖掘;观点是人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分析,需要的是有专业水准的大脑的过滤和评判。如同不经过艰苦挖掘就得不到独家新闻一样,没有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头脑产生不出过人的观点。

在上海东方早报主持评论期间,我曾经公开宣扬过一个容易引起传统新闻人误解乃至反感的观点:我不欢迎一线的记者和编辑给评论版写稿子,我也反对评论员采写新闻稿,甚至不鼓励他们与记者合作。但在同时,我非常希望做新闻的记者和编辑把他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涉及到价值判断乃至新闻理念的想法写出来,我们评论版专门开辟一个题为“编者的话”的栏目予以刊登。这个栏目不是评论文章,而是采编者与读者交流思想的园地。在另一方面,我也非常鼓励评论员外出采访调研,我希望我们的评论是有信息含量的、贴近社会现实的、一事一理的,而不是一剂一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万金油”。在这方面,我们的著名评论员鲁宁就是一个典型,他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找人聊天,搜集资料……我敢说他的采访工夫比报社大多数青年记者都要到家。但他从来不写新闻报道,他的采访不是为了获取独家新闻,而是为了使自己的评论时刻得到现实生活的滋养。

总之,我想说的是,虽然同样是报纸工作,同样是写字,报道与评论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好的记者未必就能成为评论员,好的评论员也未必能当记者。可惜的是,中国的报纸大多不太在意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分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报纸评论的提高和进步,也终将损害到报道本身。

有关报纸评论,我曾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做过一些研究和反思,以后有机会将会把自己的所思所得完整地写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