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天
的
回
忆
陈立洪
那是一九五六年的夏天,那年我虚岁才十六岁,一切都很幼稚。记得是一天上午十点多,接到被录取《武汉铁路运输学校》的通知书,心理十分忐忑;又很犹豫,因为当时家里的情况不佳,父亲有二年另六个月的工资没有发了,我家九个兄弟姐妹嗷嗷待哺,几个姐姐和妹妹除了大姐在南京读大学之外,其他几个在家绣花赚得少得可怜的工钱贴补家用。我虽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不算十分富余但也好于一般商人的家庭。由于祖父从小是苦出身,十几岁由同乡人带到上海,靠卖柴逐渐积累,四十岁才娶了我的祖母。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已经发展成一家很有声望的木行了。
可是公私合营之后,木材是国家统筹物资,生意越来越难做,就由六家木行合并开了一爿马铁厂,由于几次试产的失败,资金陷入困境,从此一蹶不振。我父亲在这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担任了马铁厂的经理。到后来其他几个木行老板都东躲西藏,我父亲顶在第一线,连大伯也撒手不管,弄得我父亲焦头烂额,所以二年零六个月没有发工资那是很自然的了。
我就在这种情况下决定离开上海去武汉求学的。
那天下午四点就要报到,幸好集合的地方是市八女中,离我家仅三百来米,当晚就睡在市八女中的教室里,第二天清晨五点就要求起床,约摸六点多,我一眼望见父亲在教室门口拿了二个大饼一根油条,我很快地跑过去,父亲说校门口已经停了几辆旧公交车,估计是送你们到十六铺码头的。我接过大饼油条咬了一口,可再也不想吃第二口了,心里很酸很难受。我想如果家里的情况稍好一些的话,绝对不会让我一个长子独自出远门的。父亲也是出于无奈,才让我走的。行李己经昨晚送到市八女中,因为事情来得急家里也只是把平时我的衣服收拢一下,装了一只漆皮皮箱里(据说是我妈出嫁时的随嫁品)。此外,外婆给我买了一只面盆和洗漱用品,这就是我全部的家当。皮箱由专门的车子运出,随身带了一条席子,一条被单(晚上盖的)和洗漱用品,用网线袋装着。父亲说母亲在校门外,因为只允许一名家长进校。我看到父亲二眼布满了红丝,察觉到他可能这一夜没有好好的睡。我对父亲说,你们不要送我到十六铺码头了,免得大家伤心。父亲点点头。我们集合后排队出校门,因为我个子小,排在最后,门口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可是我一眼就看到母亲,她显然连头都没顾及梳就赶来了。从她的面容中看到她那憔悴的眼神似乎还在寻找队伍中的我,我虽声嘶力竭地叫妈妈但她仍没有听见,直到离她较近时她才发现了我。然后她喊着“冷热要当心”之类的话,随着队伍渐渐的远离,虽然我看到她的嘴仍在动,但却听不见她在说什么了。我就这样匆匆地上了接送我们的旧公交车……直接驶向十六铺码头。
我们很快地上了船,这条船名叫《江汉轮》。据说是与解放前夕开宁波失事的《江亚轮》是姊妹船。船很简陋,我被安排在底舱,原来这舱是用来堆货的。我把席子摊在铁甲板上后,迳自独人倚着靠江心那边船舷上的栏杆。靠码头这边船的过道上已经挤满了人,正与码头上送客的亲人告别。可我知道我家里人不会来码头送我所以也就不往那边挤了。当开船的铜锣敲响后,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船上的我们那帮人鸣……地一齐哭声大作,掩盖过汽笛声音。船上广播还放着《再见吧妈妈》的歌曲,更激起我们悲恸,哭声之响简直难以形容。船体整个向码头这一边侧倾,徐徐驶出了黄浦江。我没有泪,我的脑海犹如被螺旋浆打得飞溅的水花一样杂乱地翻腾;我的心似乎被那水花拖拽出船尾一条长线仍系在上海。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了从出生开始生活了整整十五个年头的上海。
2006年7月16日晚23点
文中的"母亲"就是我的外婆童梅庭(如今健在,91岁),"父亲"是我的外公陈名亮 (1980年去世,享年61岁)。"外祖父"就是我的曾外祖父童瑞初,我没见过;"外祖母"就是我的曾外祖母阮
英,她81岁去世的,我见过。
他们都是浙江鄞县人(宁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