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5)
(2010-03-24 20:49:41)
标签:
文化 |
“梃击”事件闹腾过一阵之后,宫中又恢复了表面的平静,慈庆宫里的日子又变得漫长乏味。但在这种没有亲情,缺少欢乐的生活中,小王子朱由检还是一天天长大了。
深宫寂寞,缺乏母爱,又不被周围的人们重视,造成了朱由检敏感而又内向的性格。在这方面他同长兄,后来的天启皇帝,适成鲜明的对比。天启帝是从小被骄纵坏了的那一类男孩子,好玩好动,外露轻狂而内心却极为虚弱,凡事缺乏主见。朱由检却是个看起来十分安静的孩子,喜欢读书,十来岁就爱静悄悄坐着念书写字。因为父亲和祖父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别扭关系,慈庆宫中几位小王子的教育问题一直被拖延着没有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们本该在一个由高级学者组成的教授班子的严格指导下接受最正规的儒家经典教育,而实际上却是从身边几个有文化的太监那里学会的识字读书。好在朱由检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没有教师就自己用功。明朝宫廷中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五经四书”、“二十一史”一类正规经史,读起来相当艰涩,他遇到书里面有不认识的字或是不懂的典故,就查阅宫中常用的工具书,像《洪武正韵》、《海篇直音》、《韵小补》之类。这样的自学过程反倒养成了他凡事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
他喜欢读书,也一直把读书当成一件严肃有益的正经事。有一次宫里一个陪他一起读书的小太监在朗读经典的时候因为不好意思,声音忸怩微弱,他就严厉地斥责说:“读书是好事,倒害羞;如果是唱曲子反而不害羞了吗?”通过读书,他懂得了不少圣贤的道理,也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这方面的修养使得这个安静的孩子在性格上逐渐养成了刚强而且十分有主见的一面,这一点,后来崇祯时期的朝臣们是充分体会到了。
宫廷生活刻板得极有规律,每一天都像是另一天的精密复制品。天明即起,小王子要向父亲和养母等长辈请安;然后是白天,念书,写字,偶尔玩一玩打弹子或是掉城(类似跳格子)的游戏;天一黑,就该安寝了,睡在宽大的木床上,能够听到紫禁城里寻更守夜的宫女摇着串铃,丁令令,丁令令,由远至近,近了,又远了。伴着铃声是那似含着无限哀怨的报更声:“天下太平——天下太平——”
天下却并不太平。明王朝经过了200多年的沧桑,到这个时候已经是精华已竭,沉疴难治,早已是一片千疮百孔的状态。朝廷里朋党交哄,国无宁日;皇帝实行无限期罢工,政务混乱。各部门的任职报告大都被皇帝扣压留中,于是出现了各衙门有职无官的奇特现象,南北两京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职位有多一半都空缺着,有的部门只好由司官来临时掌管印信,地方官员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管理混乱松弛正好为贪官污吏们大开方便之门,这一时期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贪污和贿赂的大量钱财自然都是从平头百姓那里搜括来的。
百姓们有被搜括敲剥之苦,又要经受数不清的天灾人祸。在万历皇帝统治的最后一段时期,南北各地接连出现大灾荒,大灾荒引起大饥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宰杀活人卖肉的恐怖事件。在死亡的威胁下,民间开始有人揭竿而起,白莲教、无为教等秘密宗教团体组织过许多次暴动,规模都不大,却引起社会的极大恐慌。有些官僚认为,一场黄巾、赤眉式的大暴乱就近在眼前。
内地危机四伏,边疆地区更不平静。北方的蒙古族察哈尔等部接连不断地对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延绥(今陕西榆林)等边防军区进行骚扰,西南苗彝土司又多次造反独立。最为严重的是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那里建州(今辽宁新宾县附近)地方的一个叫作努尔哈赤的女真族酋长从万历11年(1583)以13副遗甲起兵,队伍不断壮大,到万历44年(1616)竟然建立起一个朝气勃勃的大金汗国(史称后金)。从万历46年(1618)起,后金开始对明帝国进行军事征讨,先是占领了战略重镇抚顺,而后于第二年在萨尔浒(今抚顺市东)同明朝的10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决战。决战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结束,10万大军被歼灭了一大半。两年以后,辽东的主要城市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明朝的辽东地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当时属于山东行省管辖,但设有一个省军区级的辽东都司,基本上是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在明代边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军接连大败之后,原来的辽东都司辖区只剩下辽河以西的一个狭长地带,东北边防极其薄弱。而后金政权却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不是一般的所谓边患,而是要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