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喜欢喝茶的民族很多,但喝茶的方法一般都比我们的复杂。英国人要把红茶放在壶里煮,然后掺了牛奶和糖再喝,还要配上糕饼一类的茶食。所以那首著名的《哆来咪》歌里有一句“茶是就着面包和果酱的饮料”。日本人把品茶当作艺术,于是有“茶道”,有望色、闻香、品味等一系列步骤,又讲究环境与器具,但那一大套类似宗教仪式的规则程式似乎有些太僵硬,也太繁琐,日本国以外的人就有点招架不住。还是我们中国的喝茶方法简单,只用开水一沏,不加佐料,一般也不配茶食。因为饮法简易,才造成近代中国饮茶的高度普及和高度日常化;也因为饮法简易,才形成了中国饮茶艺术独特的清新质朴风格。近年来有人开始专门研究中国的茶文化,我想这文化的精髓大概正是在饮用方式的“简易”二字上。
有趣的是,我们喝茶的这种简朴方式,却是从古代繁复的方式中发展出来的。茶在中国较为普及大概是在魏晋时期。当时人们吃茶很麻烦,要和着米,加油盐,又要放些葱、姜、椒、桂之类的佐料,一大锅煮了,因此有人称其为“茶粥”。至今湖南有些地方还喜欢吃一种“擂茶”,要将芝麻、黄豆、炒米和茶一起捣碎了,再加姜、盐,稠稠地冲在碗里,大有中古遗风。到了唐代,喝茶的方法简化多了,只把茶饼放在釜里炖了,饮其汁,但姜和盐还是必须加的。直至茶圣陆羽创煎茶之法,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茶中不再放调料,茶本身也不再长时间炖煮,只在水开的时候放入瓶中,一沸即起,同现在的沏茶本质上差不多了。但煎茶用的茶饼必须碾成细末,很费事;以茶投沸水也有些不方便。于是到了明代才又普及了沏茶。饮茶法发展至此,大概就算到了极至,而这最高层次的饮法却又正是最简化的,也许这正体现了我们文化中蕴涵的某种深刻哲理。
把饮茶作为雅事,也是在饮茶方式大大简化之后的事。东晋王蒙喜欢用茶待客,客人们却视饮茶为苦差,称之为“水厄”,可见当时还把嗜茶当成一种怪癖。但到了唐宋以后,茶就不断入诗、入画,成了极风雅的东西。《红楼梦》里妙玉品茶,茶是君山银针“老君眉”,水是梅花上收得的雪水,饮器更是只只价值连城,讲究得不得了,反映的已是清代时尚了。
当今世上速食食品风起云涌,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从形式上看,沏茶很象速食食品的加热。但速食面,速食粥用起来虽然方便,却难免意、味皆失。只有中国人的茶,韵味反倒全在清楚简捷上。 周作人先生认为,在瓦屋纸窗下品清茗,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而“清茗”却只能用中国式的方法才泡得出来。设想一下,如果是擂姜洒盐,或者加糖调乳,那种清幽的气氛恐怕就会一扫而光。
有一则故事,说江南有僧极喜茶,有贵客至则以上品奉之。一日某大员至寺,僧奉以极品,无奈大员不识茶,僧数问茶佳否,大员仅漫应曰:很热!这个故事颇能令人喷饭。不过,可笑的却并不是那位大员老爷,倒是那和尚。如果他想创办个品茶协会,请几个大官创创牌子、充充门面,当然无可非议。但仅在斋堂中简单应酬,却要以官职为奉茶的等级标准,就显得有些把权势看得过重,就不免俗了。可见品茶虽是雅事,但善于品茶的人却不见得就会因之而雅。至于那些想靠兴雅事而充雅的人,就更是等而下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