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综艺还是游戏?
不论新闻杂志还是谈话节目,娱乐观众的方式毕竟还是间接的。相比之下,电视中的综艺节目和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就更为直接,除了电视剧之外,这两类节目是荧屏上最火爆也最赚钱的类型。但在美国电视的历史上,综艺节目和游戏节目各有自己的消长历程,各有自己不同的命运。
从某种角度来讲,美国的商业电视是从综艺节目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股商品消费和享受生活的热潮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新兴的电视业充满生机,刚刚起步的电视节目并不丰富,但公众却对节目质量不高的荧光屏着了迷。这一时期在有电视的城市中,电影院的上座率下降了20-40%,广播的听众减少,体育比赛的观众和餐馆、夜总会的顾客也减少了,投币自动电唱机利用率下降,人们读书也比过去少了,无论图书馆的读者还是书店的销售量都低于从前。有人这样形容上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人对于刚流行起来的电视的迷恋:“电视先生极大地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在星期二晚上8点钟,餐厅里的侍者只能无所事事地绞着自己的手指头,而演员们也只能对着空屋子表演。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家里,通过电视看米尔泰大叔的那些滑稽杂耍。”
这里提到的米尔泰大叔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明星米尔顿"伯尔(Milton Berle)。他从1948年起以米尔泰大叔的名义在NBC电视网主持滑稽杂耍综艺节目《德克萨科明星剧场》,立刻取得了轰动性效应。当时的电视机售价高昂,这使得普通电视观众想要从电视中看到一大堆动作,才会觉得对得起所付的价钱,而《德克萨科明星剧场》这类杂耍节目正逢其时。《德克萨科明星剧场》的成功引来了大批的仿效者,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这类滑稽综艺节目(varieties show)一度成为电视中最热门的类型。为了同NBC的米尔泰大叔竞争,CBS请来了报纸专栏作家艾德"萨利凡(Ed Sullivan),推出了自己的综艺节目《小城大腕》(Toast of the Town)。尽管没有米尔顿那样长期的表演经验,在镜头前最初不太适应,但凭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略显文雅的气质,艾德还是争得了观众。他的节目一直持续到1971年。
在电视发展的初期,观众面对这个新奇的媒体注意力会非常集中,他们会把灯全部关掉,一家人,有时候还不止一家人,紧紧围在电视跟前认真观看。这时候他们希望看到非常热闹、包罗万象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显示出它强大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又在综艺节目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地区,早期电视中都有综艺节目来唱主角。
但是电视观众的趣味却在迅速变化,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滑稽综艺节目就被刚刚兴起的经典游戏节目平分秋色了,进入60年代更迅速下滑,栏目越来越少。在当今的美国,综艺节目不但已经退出了黄金时段,退出了主流电视频道,而且在其它时段、其它频道里,也变得极其稀少,目前唯一真正有影响的综艺节目,就是NBC的《周六夜直播》(Saturday night live)。就如我们可以在以后的章节中见到的,这个节目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今夜》的周末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今夜》注重时事讽刺的特点。
综艺节目的衰落是形势使然,在多频道竞争的条件下,观众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制造综艺节目,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通过换频道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广泛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电视节目的综合性意义就大大降低了,电视节目以综合化为优势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现在观众要求更加单纯的节目形式。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除电视剧之外,历史上第一种让大众着迷的单纯电视娱乐形态却是所谓“益智节目”(quiz show)。1955年,CBS推出了一档高额奖金的智力竞赛节目《64000美元问题》(The $64000 Question),用高难度的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各类问题考验参赛者。参赛者从64美元的第一个问题开始,每回答出一个问题上一个层次,奖金额增加一倍。参赛者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主动终止,领走奖金,但如果坚持下去又没能答对下一个问题,则可能前功尽弃。但为了鼓励参赛者努力攀登新高峰,过了4000美元大关的人可以保证得到4000美元的奖励。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最激动人心的64000美元问题,只有极少数超级杂家能够得到这最后的大奖。
这个节目设计精致,问题难度大,不断上升的大笔奖金又令人激动,所以开播之后立即大为火爆,在第一个演季中收视率排名第一。于是,一大批仿效者跟了上来,CBS自己制作了派生节目《64000美元挑战》(The $64000 Challenge),让在《64000美元问题》中的优胜者捉对打擂,奖金不封顶,一场对抗赛的时长达3个半小时。NBC则仿照后者制作了《21点》(Twenty-One)。其他类似的节目还有《大惊讶》(Big Surprise)、《高额经费》(High Finance)等等,观众数量都相当可观。
这类大奖智力竞赛节目大多是由商家独资赞助的,节目好看不好看直接关系到赞助商的巨大利益,因此从一开始赞助商和他们的代理人就怂恿制片人为那些给观众留下好印象的参赛者提供方便,给他们出最擅长的问题,给他们吃小灶进行辅导,甚至干脆向他们漏题。这些都是欺诈行为,但为了商业利益大家普遍这么干,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才引起了全国性震动。
那些在智力竞赛节目中屡获大奖的人确实有点天才,他们往往博学强记,对各种偏僻怪异知识的掌握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们大多还是天才的表演者,在直播镜头面前挥洒自如,能够适时地表现凝神深思、举棋不定和突然爆发的灵感,制造出一种紧张氛围和强烈的戏剧性,时不时地还会来上一点幽默,调节场上气氛。在这些大奖赛中的胜利不但给他们带来了巨额奖金,还给他们带来了全国性声誉,使他们转眼之间就成了名人。这些明星中最有名的要数哥伦比亚大学的英语讲师查尔斯"凡"多伦(Chales Van Doren)。他出身于书香世家,风度优雅,聪明过人。从1956年11月末到12月初,他在《21点》先后两期节目中同另一位高智商怪杰赫尔伯特"斯坦普交手,在接连4次打成平局后,在第五个回合中精确回答了一系列高难度问题。例如他精确地答出了亨利八世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妻子的名字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而斯坦普却只回答出几位王后的名字,至于她们的归宿,他只是说出“当然了,她们都死了”这样一个永恒真理。
凡"多伦先后在《21点》大赛中赢得了12万9千美元,而且成了全国瞩目的英雄。《时代》周刊把他作为封面人物,NBC请他到早间节目《今天》中作一个版块主持人,讨论非欧几里德几何学或是背诵17世纪的诗歌。可惜好景不长,到1958年八九月间,一些参加过大奖节目的人开始向公众揭露,那些大赛的结果其实都是受人操纵的。最先发难者公布了某位获胜者在场上作弊用的挟带纸片。紧接着心有不服的斯坦普也上场了,他揭发有人教唆他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大战中故意败下阵来。再后来各式各样的知情人的举报越来越多,公众才开始明白,那些精彩纷呈的高智商较量原来都是事先编排好的戏剧,谁胜谁负,甚至在哪个层次哪个阶段分出胜负,都是在直播之前就由制片人确定的。
这年10月,纽约的大陪审团介入对智力竞赛丑闻进行调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落千丈。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11月,美国国会也把这件丑闻当作一个大事,由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听证调查。普遍觉得受到欺骗受到侮辱的公众很想听听昔日的英雄凡"多伦怎样为自己辩解,可是直到1959年11月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凡"多伦才在听证会上露面,他承认:“我卷入了,深深卷入了一场诈骗。尽管我自己也受到严重欺骗,但这个事实不足以还我清白的名声,因为我是这场骗局中的一个基本象征。”
大陪审团和国会听证虽然调查清楚了智力竞赛节目暗中作弊的事实,却找不到适当法律证明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因此大多数当事人并没有受到法律治裁。但他们的损失还是够大了。凡"多伦和他的同行们名声扫地,有些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还失去了许多朋友;赞助商大都不敢再涉足电视这个领域;几位有问题的制片人被迫改行;电视网则在公众眼中顿失光彩;但最受伤害的还要数“益智节目”这种类型,它一下子从主流电视中彻底消失,整整40年没有再进入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
了解这段历史才会明白,为什么到1999年ABC再次在黄金时段推出“益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naire?)的时候,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从节目形态上讲,《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其实与当年的《64000美元问题》如出一辙。在美国的电视行业里,这类“益智节目”通常都被称为游戏节目(game show),为了同后来新兴的“真人秀”有个区别,我更愿意把所有可以在演播室里用较短时间完成的旧式游戏节目叫做古典游戏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就标志着这种古典游戏节目在沉寂多年后重出江湖。
但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前,古典游戏节目也并非在电视上完全空白。上世纪60年代,仍然有一些辛迪加节目在地方电视台的日间时段播出。进入70年代后,这些节目中表现最出色的两个,《幸运之轮》(Wheel of Fortune)和《风险》(Jeopardy)又成功跨入7点至8点的准黄金时段。(根据联邦通讯委员会1971年制定的“黄金时间使用法案”(PTAR),电视网在周一至周六只能占有晚间7点至11点这4个小时中的3个小时,因此美国的电视黄金时段通常从晚8点开始。)但总起来说,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游戏节目在美国的电视中是没有地位的。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在2000年前后风光无限,但好景只维持了两年,就被大批“真人秀”压下了风头。这种情况似乎说明,古典的益智节目毕竟已经落伍了。
不论新闻杂志还是谈话节目,娱乐观众的方式毕竟还是间接的。相比之下,电视中的综艺节目和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就更为直接,除了电视剧之外,这两类节目是荧屏上最火爆也最赚钱的类型。但在美国电视的历史上,综艺节目和游戏节目各有自己的消长历程,各有自己不同的命运。
从某种角度来讲,美国的商业电视是从综艺节目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股商品消费和享受生活的热潮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新兴的电视业充满生机,刚刚起步的电视节目并不丰富,但公众却对节目质量不高的荧光屏着了迷。这一时期在有电视的城市中,电影院的上座率下降了20-40%,广播的听众减少,体育比赛的观众和餐馆、夜总会的顾客也减少了,投币自动电唱机利用率下降,人们读书也比过去少了,无论图书馆的读者还是书店的销售量都低于从前。有人这样形容上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人对于刚流行起来的电视的迷恋:“电视先生极大地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在星期二晚上8点钟,餐厅里的侍者只能无所事事地绞着自己的手指头,而演员们也只能对着空屋子表演。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家里,通过电视看米尔泰大叔的那些滑稽杂耍。”
这里提到的米尔泰大叔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明星米尔顿"伯尔(Milton Berle)。他从1948年起以米尔泰大叔的名义在NBC电视网主持滑稽杂耍综艺节目《德克萨科明星剧场》,立刻取得了轰动性效应。当时的电视机售价高昂,这使得普通电视观众想要从电视中看到一大堆动作,才会觉得对得起所付的价钱,而《德克萨科明星剧场》这类杂耍节目正逢其时。《德克萨科明星剧场》的成功引来了大批的仿效者,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这类滑稽综艺节目(varieties show)一度成为电视中最热门的类型。为了同NBC的米尔泰大叔竞争,CBS请来了报纸专栏作家艾德"萨利凡(Ed Sullivan),推出了自己的综艺节目《小城大腕》(Toast of the Town)。尽管没有米尔顿那样长期的表演经验,在镜头前最初不太适应,但凭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略显文雅的气质,艾德还是争得了观众。他的节目一直持续到1971年。
在电视发展的初期,观众面对这个新奇的媒体注意力会非常集中,他们会把灯全部关掉,一家人,有时候还不止一家人,紧紧围在电视跟前认真观看。这时候他们希望看到非常热闹、包罗万象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显示出它强大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又在综艺节目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地区,早期电视中都有综艺节目来唱主角。
但是电视观众的趣味却在迅速变化,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滑稽综艺节目就被刚刚兴起的经典游戏节目平分秋色了,进入60年代更迅速下滑,栏目越来越少。在当今的美国,综艺节目不但已经退出了黄金时段,退出了主流电视频道,而且在其它时段、其它频道里,也变得极其稀少,目前唯一真正有影响的综艺节目,就是NBC的《周六夜直播》(Saturday night live)。就如我们可以在以后的章节中见到的,这个节目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今夜》的周末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今夜》注重时事讽刺的特点。
综艺节目的衰落是形势使然,在多频道竞争的条件下,观众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制造综艺节目,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通过换频道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广泛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电视节目的综合性意义就大大降低了,电视节目以综合化为优势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现在观众要求更加单纯的节目形式。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除电视剧之外,历史上第一种让大众着迷的单纯电视娱乐形态却是所谓“益智节目”(quiz show)。1955年,CBS推出了一档高额奖金的智力竞赛节目《64000美元问题》(The $64000 Question),用高难度的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各类问题考验参赛者。参赛者从64美元的第一个问题开始,每回答出一个问题上一个层次,奖金额增加一倍。参赛者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主动终止,领走奖金,但如果坚持下去又没能答对下一个问题,则可能前功尽弃。但为了鼓励参赛者努力攀登新高峰,过了4000美元大关的人可以保证得到4000美元的奖励。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最激动人心的64000美元问题,只有极少数超级杂家能够得到这最后的大奖。
这个节目设计精致,问题难度大,不断上升的大笔奖金又令人激动,所以开播之后立即大为火爆,在第一个演季中收视率排名第一。于是,一大批仿效者跟了上来,CBS自己制作了派生节目《64000美元挑战》(The $64000 Challenge),让在《64000美元问题》中的优胜者捉对打擂,奖金不封顶,一场对抗赛的时长达3个半小时。NBC则仿照后者制作了《21点》(Twenty-One)。其他类似的节目还有《大惊讶》(Big Surprise)、《高额经费》(High Finance)等等,观众数量都相当可观。
这类大奖智力竞赛节目大多是由商家独资赞助的,节目好看不好看直接关系到赞助商的巨大利益,因此从一开始赞助商和他们的代理人就怂恿制片人为那些给观众留下好印象的参赛者提供方便,给他们出最擅长的问题,给他们吃小灶进行辅导,甚至干脆向他们漏题。这些都是欺诈行为,但为了商业利益大家普遍这么干,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才引起了全国性震动。
那些在智力竞赛节目中屡获大奖的人确实有点天才,他们往往博学强记,对各种偏僻怪异知识的掌握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们大多还是天才的表演者,在直播镜头面前挥洒自如,能够适时地表现凝神深思、举棋不定和突然爆发的灵感,制造出一种紧张氛围和强烈的戏剧性,时不时地还会来上一点幽默,调节场上气氛。在这些大奖赛中的胜利不但给他们带来了巨额奖金,还给他们带来了全国性声誉,使他们转眼之间就成了名人。这些明星中最有名的要数哥伦比亚大学的英语讲师查尔斯"凡"多伦(Chales Van Doren)。他出身于书香世家,风度优雅,聪明过人。从1956年11月末到12月初,他在《21点》先后两期节目中同另一位高智商怪杰赫尔伯特"斯坦普交手,在接连4次打成平局后,在第五个回合中精确回答了一系列高难度问题。例如他精确地答出了亨利八世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妻子的名字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而斯坦普却只回答出几位王后的名字,至于她们的归宿,他只是说出“当然了,她们都死了”这样一个永恒真理。
凡"多伦先后在《21点》大赛中赢得了12万9千美元,而且成了全国瞩目的英雄。《时代》周刊把他作为封面人物,NBC请他到早间节目《今天》中作一个版块主持人,讨论非欧几里德几何学或是背诵17世纪的诗歌。可惜好景不长,到1958年八九月间,一些参加过大奖节目的人开始向公众揭露,那些大赛的结果其实都是受人操纵的。最先发难者公布了某位获胜者在场上作弊用的挟带纸片。紧接着心有不服的斯坦普也上场了,他揭发有人教唆他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大战中故意败下阵来。再后来各式各样的知情人的举报越来越多,公众才开始明白,那些精彩纷呈的高智商较量原来都是事先编排好的戏剧,谁胜谁负,甚至在哪个层次哪个阶段分出胜负,都是在直播之前就由制片人确定的。
这年10月,纽约的大陪审团介入对智力竞赛丑闻进行调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落千丈。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11月,美国国会也把这件丑闻当作一个大事,由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听证调查。普遍觉得受到欺骗受到侮辱的公众很想听听昔日的英雄凡"多伦怎样为自己辩解,可是直到1959年11月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凡"多伦才在听证会上露面,他承认:“我卷入了,深深卷入了一场诈骗。尽管我自己也受到严重欺骗,但这个事实不足以还我清白的名声,因为我是这场骗局中的一个基本象征。”
大陪审团和国会听证虽然调查清楚了智力竞赛节目暗中作弊的事实,却找不到适当法律证明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因此大多数当事人并没有受到法律治裁。但他们的损失还是够大了。凡"多伦和他的同行们名声扫地,有些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还失去了许多朋友;赞助商大都不敢再涉足电视这个领域;几位有问题的制片人被迫改行;电视网则在公众眼中顿失光彩;但最受伤害的还要数“益智节目”这种类型,它一下子从主流电视中彻底消失,整整40年没有再进入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
了解这段历史才会明白,为什么到1999年ABC再次在黄金时段推出“益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naire?)的时候,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从节目形态上讲,《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其实与当年的《64000美元问题》如出一辙。在美国的电视行业里,这类“益智节目”通常都被称为游戏节目(game show),为了同后来新兴的“真人秀”有个区别,我更愿意把所有可以在演播室里用较短时间完成的旧式游戏节目叫做古典游戏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就标志着这种古典游戏节目在沉寂多年后重出江湖。
但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前,古典游戏节目也并非在电视上完全空白。上世纪60年代,仍然有一些辛迪加节目在地方电视台的日间时段播出。进入70年代后,这些节目中表现最出色的两个,《幸运之轮》(Wheel of Fortune)和《风险》(Jeopardy)又成功跨入7点至8点的准黄金时段。(根据联邦通讯委员会1971年制定的“黄金时间使用法案”(PTAR),电视网在周一至周六只能占有晚间7点至11点这4个小时中的3个小时,因此美国的电视黄金时段通常从晚8点开始。)但总起来说,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游戏节目在美国的电视中是没有地位的。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在2000年前后风光无限,但好景只维持了两年,就被大批“真人秀”压下了风头。这种情况似乎说明,古典的益智节目毕竟已经落伍了。
前一篇:美国电视节目——谁主沉浮?(二)
后一篇:新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