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用新闻娱乐公众
在美国电视中,早间节目与黄金时间新闻杂志最大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由新闻部制作的娱乐节目;其次,它们都是杂志型栏目,就是说在一次节目中分出若干板块,分别讲述一些互相没有关联的故事。
把《今天》(Today)、《早安美国》(Good Morning,America)、《60分钟》(60 minutes)、《20/20》之类的节目说成是娱乐节目,很多专业人员可能并不认同。但当我们把娱乐看成一个大的概念,并从功能和目标的角度看待这类节目的时候,就会发现事实恰恰如此。
1952年初,当NBC副总裁,主管节目播出的西尔维斯特"韦沃(Sylvester Weaver)首先推出《今天》的时候,他所预想的就是改变人们早间只听广播的习惯,让自己的节目占领早间时段这一市场。但也许是由于概念太新,人们还无法接受一大早7点钟就在电视里听新闻和名人的闲扯,因而《今天》一度岌岌可危,既找不到赞助商也没有多少观众。后来节目主持人戴维"加罗威(Dave " Garrovay)在NBC大厅里看到一只准备参加某个节目的黑猩猩,叫做玛格斯,觉得它能够加强节目的娱乐性,于是这位黑猩猩就成为《今天》中的正式成员。1953年1月,当穿着童装的玛格斯在节目中表演各种小把戏的时候,它立刻受到了热烈欢迎,整个节目也人气飚升。玛格斯成了真正的电视明星,妇女们向它求婚,广告商为了争夺在超级市场广告传单上印它的照片的权利而大打出手,女演员摆好姿势与它合影,新下水的海军舰船上的军官要求让它来主持舰船的命名仪式。《今天》靠着它的吸引力在整个二十世纪50年代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今天》始终保持基本不变的轻松娱乐风格,将新闻性与娱乐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美国公众提供着丰盛的电视早餐。
相比之下,更为重视硬新闻的CBS在早间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则是历尽坎坷。就在《今天》出世后不久,处处与NBC竞争的CBS也在1954年推出了自己的早间节目《清晨节目》(The Morning Show)。为了显示自己的特色,这个节目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播出,比《今天》晚了半个小时。更重要的是,《清晨节目》更强调节目的严肃性,因此基本内容都由重要的硬新闻组成,在播出方式上,也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但这个新闻性更强的早间节目虽然受到一些新闻同行的赞扬,却没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收视率和广告收益长期无法同《今天》匹敌。一直摸不清道路的CBS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不断改版、换人,早间节目的名称也多次改变,但在清晨这个时段,却一直无法同NBC抗衡。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情况更为严峻。1975年,一向不太重视新闻节目的ABC也推出了自己的早间节目,最初叫《美国早间》(A.M. America),不久后就改为《早安美国》(Good Morning,America)。ABC的这个早间节目从它一个加盟台的地方节目中获得灵感,把演播室布置成家庭的模样,硬新闻只放在节目开头和结尾的地方,而主要部分基本上是兴趣话题和娱乐消息。由于面貌全新又轻松愉快,《早安美国》的收视率稳步上涨,进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已经大有与《今天》匹敌之势,两者的年收益都达到了4000万美元以上。而直到那个时候,CBS的早间节目年收入还不到1000万美元。
在两大电视网的强烈挤压下,CBS不得不变法图强。1982年,已经在1979年改名为《CBS早晨》(CBS Morning)的CBS早间节目再次全面改版,首先是由原来的一小时节目扩展为两小时节目,与《今天》和《早安美国》一致;形态上则增加了许多时尚元素,特别是注意运用流行的“快乐谈话”的方式,由两男一女3个主持人侃谈串联;在内容方面则加大了体育新闻、好莱坞娱乐新闻的比重。但长期以来的硬新闻定位对于这个节目组的几位核心人物显然影响深远,所以尽管这个节目的制片人几经调整,女主持人还换成了前美国小姐,娱乐明星菲丽斯"乔治(Phyllis George),却始终没有扭转收视低靡的状态。这导致CBS的早间新闻节目在1986年一度被干脆取消,第二年才再度恢复,并且再次改名,叫作《CBS今晨》(CBS This Morning),但在与NBC和ABC的竞争中,它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到1999年,CBS早间节目再次改版更名,成为现在的《早节目》(The Early Show),至今6年多一直磕磕绊绊,很难像在其他时段那样,与NBC和ABC行成鼎足之势。纵观CBS的早间节目发展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正是由于CBS在新闻报道方面实力强盛又极具传统,才导致它的早间节目总是在新闻与娱乐之间游移不定。与《今天》和《早安美国》的超级稳定状态不同,CBS的早间节目差不多是三年一小改,十年一大动,不停地改版变化,却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就在不久之前,2006年4月,CBS宣布:《今天》的大台柱,当了15年主持人的“美国甜心”凯蒂"库里克(Katie Couric)已经被他们高薪(据传是年薪1500万美元)挖走,将会做《CBS晚间新闻》和《60分钟》的主持人。CBS的这一招挖墙角,既补充了随着丹"拉瑟(Dan Rather)和麦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退休而造成的晚间新闻和《60分钟》的空白,又削弱了NBC的早间节目,真是一举两得。但想用这样的办法来撼动NBC在早间时段的霸主地位,恐怕也难,CBS在早间时段的竞争中,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早间时段竞争中一直稍逊一筹的CBS,在用新闻节目进入黄金时段方面却是领头大哥。
当美国电视初兴的时候,新闻并非它的特长。在上世纪50年代,电视新闻的地位还无法同报纸、广播相比,电视新闻界内部也缺少自信心。当时的主要电视新闻,就是各大广播公司电视网在傍晚时候15分钟的新闻联播,由于受到技术限制,除了口播配照片之外,拍成纪录胶片的内容通常已经是过时的“旧闻”。这种局面直到60年代才彻底扭转过来。
由于录像技术的进步,更便于携带的录像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用于电视新闻采集,同时美国社会激烈暴发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嬉皮士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促进了公众对于社会动荡状况直观了解的需求,电视新闻因此越来越被重视。从1963年起,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全部变为30分钟;也是在这一年,“洛佩尔媒介调查”的数据显示,电视首次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的第一重要来源。但即使那样,电视中的新闻节目仍然只是被安排在傍晚的前黄金时间里播出,对于珍贵的黄金时段,一向把自己当作娱乐媒介的电视网还是不敢将新闻类节目放进去。
直到1968年,CBS新闻部的老编辑唐"休依特(Don Hewitt)提出了在黄金时段设置一小时长的新闻节目的建议,并且得到批准,于是才有了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休依特的思路是,新闻本来就具有极大的魅力,只要编排得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有吸引力”,就能够获得高收视率。他还把自己的节目定位介于新闻界和百老汇之间,说《60分钟》就是小型的关于道德的戏剧,唯一不同的是《60分钟》表现的是真实的事情,没有预先写好的剧本。很明显,休依特的设想就是将娱乐元素溶入到新闻节目之中,将节目制作成新闻与娱乐的混合体。
最初几年,《60分钟》居无定所,播出时间几经变更,节目的形态也还没有定型,因此收视效果并不很好。到1975年,当《60分钟》以成熟的姿态在每周日7点到8点的黄金时段安营扎寨的时候,它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用戏剧性手法讲述新闻故事的技巧。也就从这个时候起,《60分钟》一直高居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的前列,并且得到新闻业内外的一致好评,成了美国电视中极少数又叫好又卖座的优势节目之一。
《60分钟》的成功带来了新一轮的模仿热潮,ABC成功地克隆出自己的《20/20》,NBC则不太成功地复制了一档《第一星期二》(First Tuesday),但无论如何,被称为“黄金时段新闻杂志”的这种节目类型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在美国电视屏幕中占有了一席之一。
说到用新闻娱乐观众,中国的电视人似乎并不陌生。但认真研究一下美国的相关节目,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经典栏目中,新闻的严肃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不论《今天》、《60分钟》还是《20/20》,在内容上绝没有低级下流诲淫诲盗的东西,其中一些报道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先锋。在美国主流电视中,新闻的娱乐并不等于娱乐的新闻,制作者会在形式上想方设法花样翻新,争取观众的注意力,在内容急观众之所急,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资讯,同时又不失新闻之格。这在我国电视行业中小报式新闻颇有泛滥之势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美国电视中,早间节目与黄金时间新闻杂志最大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由新闻部制作的娱乐节目;其次,它们都是杂志型栏目,就是说在一次节目中分出若干板块,分别讲述一些互相没有关联的故事。
把《今天》(Today)、《早安美国》(Good Morning,America)、《60分钟》(60 minutes)、《20/20》之类的节目说成是娱乐节目,很多专业人员可能并不认同。但当我们把娱乐看成一个大的概念,并从功能和目标的角度看待这类节目的时候,就会发现事实恰恰如此。
1952年初,当NBC副总裁,主管节目播出的西尔维斯特"韦沃(Sylvester Weaver)首先推出《今天》的时候,他所预想的就是改变人们早间只听广播的习惯,让自己的节目占领早间时段这一市场。但也许是由于概念太新,人们还无法接受一大早7点钟就在电视里听新闻和名人的闲扯,因而《今天》一度岌岌可危,既找不到赞助商也没有多少观众。后来节目主持人戴维"加罗威(Dave " Garrovay)在NBC大厅里看到一只准备参加某个节目的黑猩猩,叫做玛格斯,觉得它能够加强节目的娱乐性,于是这位黑猩猩就成为《今天》中的正式成员。1953年1月,当穿着童装的玛格斯在节目中表演各种小把戏的时候,它立刻受到了热烈欢迎,整个节目也人气飚升。玛格斯成了真正的电视明星,妇女们向它求婚,广告商为了争夺在超级市场广告传单上印它的照片的权利而大打出手,女演员摆好姿势与它合影,新下水的海军舰船上的军官要求让它来主持舰船的命名仪式。《今天》靠着它的吸引力在整个二十世纪50年代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今天》始终保持基本不变的轻松娱乐风格,将新闻性与娱乐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美国公众提供着丰盛的电视早餐。
相比之下,更为重视硬新闻的CBS在早间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则是历尽坎坷。就在《今天》出世后不久,处处与NBC竞争的CBS也在1954年推出了自己的早间节目《清晨节目》(The Morning Show)。为了显示自己的特色,这个节目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播出,比《今天》晚了半个小时。更重要的是,《清晨节目》更强调节目的严肃性,因此基本内容都由重要的硬新闻组成,在播出方式上,也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但这个新闻性更强的早间节目虽然受到一些新闻同行的赞扬,却没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收视率和广告收益长期无法同《今天》匹敌。一直摸不清道路的CBS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不断改版、换人,早间节目的名称也多次改变,但在清晨这个时段,却一直无法同NBC抗衡。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情况更为严峻。1975年,一向不太重视新闻节目的ABC也推出了自己的早间节目,最初叫《美国早间》(A.M. America),不久后就改为《早安美国》(Good Morning,America)。ABC的这个早间节目从它一个加盟台的地方节目中获得灵感,把演播室布置成家庭的模样,硬新闻只放在节目开头和结尾的地方,而主要部分基本上是兴趣话题和娱乐消息。由于面貌全新又轻松愉快,《早安美国》的收视率稳步上涨,进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已经大有与《今天》匹敌之势,两者的年收益都达到了4000万美元以上。而直到那个时候,CBS的早间节目年收入还不到1000万美元。
在两大电视网的强烈挤压下,CBS不得不变法图强。1982年,已经在1979年改名为《CBS早晨》(CBS Morning)的CBS早间节目再次全面改版,首先是由原来的一小时节目扩展为两小时节目,与《今天》和《早安美国》一致;形态上则增加了许多时尚元素,特别是注意运用流行的“快乐谈话”的方式,由两男一女3个主持人侃谈串联;在内容方面则加大了体育新闻、好莱坞娱乐新闻的比重。但长期以来的硬新闻定位对于这个节目组的几位核心人物显然影响深远,所以尽管这个节目的制片人几经调整,女主持人还换成了前美国小姐,娱乐明星菲丽斯"乔治(Phyllis George),却始终没有扭转收视低靡的状态。这导致CBS的早间新闻节目在1986年一度被干脆取消,第二年才再度恢复,并且再次改名,叫作《CBS今晨》(CBS This Morning),但在与NBC和ABC的竞争中,它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到1999年,CBS早间节目再次改版更名,成为现在的《早节目》(The Early Show),至今6年多一直磕磕绊绊,很难像在其他时段那样,与NBC和ABC行成鼎足之势。纵观CBS的早间节目发展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正是由于CBS在新闻报道方面实力强盛又极具传统,才导致它的早间节目总是在新闻与娱乐之间游移不定。与《今天》和《早安美国》的超级稳定状态不同,CBS的早间节目差不多是三年一小改,十年一大动,不停地改版变化,却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就在不久之前,2006年4月,CBS宣布:《今天》的大台柱,当了15年主持人的“美国甜心”凯蒂"库里克(Katie Couric)已经被他们高薪(据传是年薪1500万美元)挖走,将会做《CBS晚间新闻》和《60分钟》的主持人。CBS的这一招挖墙角,既补充了随着丹"拉瑟(Dan Rather)和麦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退休而造成的晚间新闻和《60分钟》的空白,又削弱了NBC的早间节目,真是一举两得。但想用这样的办法来撼动NBC在早间时段的霸主地位,恐怕也难,CBS在早间时段的竞争中,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早间时段竞争中一直稍逊一筹的CBS,在用新闻节目进入黄金时段方面却是领头大哥。
当美国电视初兴的时候,新闻并非它的特长。在上世纪50年代,电视新闻的地位还无法同报纸、广播相比,电视新闻界内部也缺少自信心。当时的主要电视新闻,就是各大广播公司电视网在傍晚时候15分钟的新闻联播,由于受到技术限制,除了口播配照片之外,拍成纪录胶片的内容通常已经是过时的“旧闻”。这种局面直到60年代才彻底扭转过来。
由于录像技术的进步,更便于携带的录像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用于电视新闻采集,同时美国社会激烈暴发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嬉皮士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促进了公众对于社会动荡状况直观了解的需求,电视新闻因此越来越被重视。从1963年起,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全部变为30分钟;也是在这一年,“洛佩尔媒介调查”的数据显示,电视首次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的第一重要来源。但即使那样,电视中的新闻节目仍然只是被安排在傍晚的前黄金时间里播出,对于珍贵的黄金时段,一向把自己当作娱乐媒介的电视网还是不敢将新闻类节目放进去。
直到1968年,CBS新闻部的老编辑唐"休依特(Don Hewitt)提出了在黄金时段设置一小时长的新闻节目的建议,并且得到批准,于是才有了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休依特的思路是,新闻本来就具有极大的魅力,只要编排得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有吸引力”,就能够获得高收视率。他还把自己的节目定位介于新闻界和百老汇之间,说《60分钟》就是小型的关于道德的戏剧,唯一不同的是《60分钟》表现的是真实的事情,没有预先写好的剧本。很明显,休依特的设想就是将娱乐元素溶入到新闻节目之中,将节目制作成新闻与娱乐的混合体。
最初几年,《60分钟》居无定所,播出时间几经变更,节目的形态也还没有定型,因此收视效果并不很好。到1975年,当《60分钟》以成熟的姿态在每周日7点到8点的黄金时段安营扎寨的时候,它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用戏剧性手法讲述新闻故事的技巧。也就从这个时候起,《60分钟》一直高居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的前列,并且得到新闻业内外的一致好评,成了美国电视中极少数又叫好又卖座的优势节目之一。
《60分钟》的成功带来了新一轮的模仿热潮,ABC成功地克隆出自己的《20/20》,NBC则不太成功地复制了一档《第一星期二》(First Tuesday),但无论如何,被称为“黄金时段新闻杂志”的这种节目类型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在美国电视屏幕中占有了一席之一。
说到用新闻娱乐观众,中国的电视人似乎并不陌生。但认真研究一下美国的相关节目,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经典栏目中,新闻的严肃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不论《今天》、《60分钟》还是《20/20》,在内容上绝没有低级下流诲淫诲盗的东西,其中一些报道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先锋。在美国主流电视中,新闻的娱乐并不等于娱乐的新闻,制作者会在形式上想方设法花样翻新,争取观众的注意力,在内容急观众之所急,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资讯,同时又不失新闻之格。这在我国电视行业中小报式新闻颇有泛滥之势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前一篇:走走大西南之:稻城
后一篇:美国电视节目——谁主沉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