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ur这地方似乎并不太出名,但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人生应该去的50个地方中,就有此地。
从旧金山出来沿着一号公路向南,一路都不离太平洋的海岸线,但最初那一段地势平缓,虽然海水碧蓝,路边景色也不错,但一百多公里相对平缓的海岸,不免有些闷。
等到过了海边名城Monterey(那里有美国最好的水族馆,还有许多早期西班牙殖民时期的遗迹),地形突然复杂起来,海岸高下曲折,很有些意大利阿玛菲海滨的味道,远处天海相接,近处岩石竦峭,更有荒草凄凄,丛林莽莽,气象就真的很不凡。再行,渐至密林深处,就是所谓的Big Sur国家公园,无人居住,只有些露营点和供人住宿的林间小屋散落其中。
本来想住在这里的,但因为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想再往前走着看看。谁知机会一错过,前面更难找到住处,只好就着西边如血的残阳向前猛赶,直到一个叫San Seamoun的小村子才住下来。
此村虽小,但旁边不远处就有一个酒店餐厅聚集的地方,天全黑了仍能在几公里以外看到灯光。这是因为,San Seamoun附近的山上有一座现代城堡,原来的主人就是报业大王赫斯特。当初电影《公民凯恩》就是影射此公,而片中那给人深刻印象的巨大庄园,原型正是这个赫斯特城堡。第二天我们去看了城堡,感觉是真奢侈。他一心想建成一座欧洲式的帝王之城,但在细节上却总是一不留神就露出了赝品的嘴脸。
这次从圣地亚哥自己开车北上,先在洛杉矶逗留了一下,再去湾区的斯坦福和伯克利,然后沿着海边回来,全部行程近两千公里。在伯克利听了一个中美气候问题研讨会,其实是专门探讨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为当代的经济发展敲警钟。会上发言专业得很,听不大明白,但有一点是清楚了,那就是,人多了,自然就有些受不了。
从Big Sur一路走过来,对这点似乎更明白了:因为地势阻隔,那边基本无人居住,才有那么蓝的海,那么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