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面阚凯力电信体制改革谬观

(2006-08-03 13:44:59)
看了阚凯力先生最近在新浪网的访谈,个人对阚先生关于WAPI和单向收费的观点大部分还比较赞同,我在自己博客中我也发表过类似观点。不过老早就一再听到阚先生鼓吹“网业分离”的电信体制改革思想,忍不住也想再说几句。

在访谈中,阚先生认识到技术是推动电信体制改革的动力,这一点比起过去的观点属难能可贵了。但阚凯力的“网业分离”思想其实仍然与其过去的“长市分离”、“驻地网独立论”实际是一脉相承。

三年前,阚凯力推崇在中国实施所谓“长市分离”的“真理”。而美国在1984年长市分离后,1996年的电信改革法案又鼓励长市渗透融合,其背景其实便是美国政府认识到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年前我就曾在网上发贴指责阚凯力长市分离理论的荒谬,阚先生的一个在网通总部学生(也是本人同学)出来指责我,我与阚先生的学生在网上激烈辩论了一番,当时我讲了2个观点:

第一、长市分离是特定技术条件下的产物,过去交换机的承载话务容量很低,每个县甚至大点的乡镇都必须有一台交换机,同时需要设置长话交换机来单独须处理长途话务,因此形成传统固话5级分层转接体制,而网络转接分层是长市分离的基本条件。但更先进移动网络一般只有3级分层转接体制,一些地市就不需要建交换中心,出现所谓一覆多方式的“虚拟本地网”。而随着新一代移动电话网络(尤其MSC SERVER与MGW分离后)、NGN软交换技术出现,交换中心功能可以增强数十倍,网络层级被大大压缩,可以做到一个省只需一到几个交换中心就可以处理全部话务,这样如何区分长途和本地市话?

第二,全球电信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认识到IP技术将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方向和融合的基础,IP技术带来电信网络向“无级化”发展,也导致长途和本地这样的距离概念消亡。正是如此,美国1996年电信法案正是这种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没有听到任何其他国家、其他专家在21世纪再坚持长市分离。如果真是电信专家,对此应该对此有基本的预见和洞察力。而号称“著名电信专家”的阚凯力却直到前2年还在叫嚷长市分离是自己“真理”,岂不可笑?

阚凯力先生的学生倒讲不出理由,不过说只是为了维护他老师的尊严。我当时建议他去请阚老师来辩辩。后来阚先生又先后大张旗鼓提出“驻地网分离”和“网业分离”,其实这与长市分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电信生产的几个环节相分离,把竞争性设施和垄断性设施分开。不过必须认识到这其中有3个误区:

第一、新垄断代替旧垄断的误区
抛开技术发展因素,把生产过程相对处于垄断设施要素分离出来,似乎是打破了垄断,但独立出来垄断设施经营者的垄断力量并没有削弱,垄断环节经营者(而不是最终用户)才是真正的胜利者。美国的长市分离案例中,从小贝尔们的垄断并没有被打破,最后反而又凭借垄断优势把长话公司全部吞并了。

我国的驻地网试点中,类似泰龙公司可凭着圈占仅占10%电信网投资的驻地网,强迫用户和运营商向其交纳70%的通信收入(1000万收入中利润竟可达500万),用户并没有资费便宜,甚至吸引一些电信企业职工也急忙辞职圈占驻地网套钱(泰龙公司老总正是原先的成都电信党委副书记),这种明显带损公肥私性质的畸形套利模式竟然被阚凯力吹捧为“电信业革命”!阚凯力也许对打破电信企业感兴趣,但如何打破驻地网运营商的垄断和畸形盘剥却没有不见阚先生有高明之处?

用更加畸形的新垄断代替旧垄断,这是“网业分离”模式存在同样的问题,把基础网络资源统一,相信各家电信运营商都会有很多人极力拥护,因为一个掌握所有电信基础网络设施机构的垄断能力不会降低,只会大大增强。虽然“业务层”激烈竞争会使业务层面走向微利,但在“设施层面”的超级垄断者的缺乏基本竞争,效率会大大降低,会将业务竞争给用户带来的利益完全侵蚀掉,而产业链最末端的用户不会得到利益。这个公司将会像现在的电网公司一样,资产效率会非常低,总会有各种借口让政府把设施租金不断提高,对于这种超级垄断者的“成本黑洞”监管是个世界性难题,也不知道阚先生有何妙法解决?

第二、产业链环节相分离带来交易成本增加
产业链上的产业环节是合并还是分离,主要看两个成本比较。产业环节分离可能带来专业效率提高,可产生专业分工、竞争环节效率提高所节省的成本,但是同时两个环节间的协作成本会加大,经济学上称作“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大于专业分工节省的成本,产业链最末端的消费者将不会得到任何实际利益。无论长市分离还是驻地网分离,这2种模式带来专业分工效率的提高都非常小,因为两个分离环节的工作有高度相似性,尤其是驻地网分离更是如此,因为本来天然一体化运作流程被人为切开,驻地网和传输网分开维护效率实际将低了,本有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相反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了。

从美国的长市分离运作看,长途运营商和本地运营商交易成本大大增加,长途运营商每年必须付给本地运营商接入费高达其收入1/3以上,而协同效应和规模成本效应降低,导致最终又不得不走向合并。驻地网独立方式的交易成本也非常高昂,造成私人不正当牟利而公家亏损畸形局面,监管成本也非常高。网业分离又是如此,虽然业务层面竞争激烈,但并不妨碍设施超级垄断者控制产业链、攫取高额利润的垄断能力,设施竞争者和业务竞争者之间高昂的隐性交易成本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转嫁到消费者。

第二、设施垄断不等于市场垄断和利润垄断
探讨电信体制改革,关键还是得适应电信技术发展规律。阚先生因此主张通过上WIMAX和全面开放VOIP推动电信体制改革,应该说如今立足点靠谱了(但结论却不敢苟同)。应该看得到,技术发展使电信设施垄断意义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电信业“垄断设施”就可以意味着垄断一切(业务、利润、市场、客户),但技术的发展使得“设施垄断”不再能够进行市场垄断、业务垄断、利润垄断或客户垄断,因为技术发展使得各种各样低成本无线技术网络不断出现,也使得有线电视网络、电力PLC网络都可以作为替代手段,从这种角度看,这种设施垄断更不如说是设施占有更准确。

适应技术发展趋势无疑是电信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立足点,当然还必须考虑其它因素如市场结构等。但当前正如中国电信韦乐平总工所指出,融合是电信技术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这也被国内外电信业界热烈讨论。对于中国电信体制改革,阚先生用鸡、鸭排座奏交响曲的例子虽然很通俗,但很肤浅,可以说无聊得并没有说明任何问题。(也许是表明所谓“学术者”的蔑视)。

从整个电信产业链看,总体来说是一个上敛下散的态势,全球范围内电信业重组并购已是趋势,包括上游的设备制造业和中游的电信运营产业都是以合并重组为主,而下游的增值业务出现多样分化的趋势,阚先生过去一直推崇的美国电信市场重新形成2-3家寡头。这是一种技术发展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也是业务层面分流竞争导致设施经营者利润日薄,促使设施经营者寻求更大规模经济效应的必然。

中国的电信市场充其量只是半市场经济,电信运营企业并非一个完全市场化主体。比如,由于没有退出机制,即时负债累累的电信企业也可以照样运作,这本来就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机制。否则,这样的电信企业早就关门或者被并购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有形之手来优化市场结构,推进有效竞争,调整资源配置,不仅不是多余,更不是所谓给鸡鸭排队,而是非常必要的调控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