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仁爱路之一 | 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2016-12-19 12:16:44)
标签:

仁爱慈善基金会

佛教慈善

学诚大和尚

林启泰

龙泉寺

分类: 新闻报导
十年仁爱路之一 |
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置锅施粥、布施财宝、照顾鳏寡孤独......佛教慈善,古已有之。佛教徒的种种善行和功德,为社会所感佩。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在现代时空因缘下,2006年北京龙泉寺成立法人性质的仁爱慈善基金会,主动探索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新方式,利益更广大的社会群体。

 基金会以龙泉寺为后盾,注重把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带到世间,促进民众和睦、社会和谐。并且,基金会从不越位,而是积极定位为补位者——各项目为政府提供辅助性的支持。

 仁爱项目大多低门槛、从小处着眼,便于民众参与,在点滴善行中培福修慧。心业力的巨大能量在一个个项目中得以彰显,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巨大火花,温暖寰宇。

 作为率先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佛教背景慈善基金会,仁爱基金会成立初就肩负了佛教界与社会交流的桥梁使命,资助关怀数千孤困学生的持续热情、数万杯爱心粥汇成的温暖驿站、几十万件旧衣服分拣的耐心和细致、寻找100个百岁老人的决心和信心…….

 一个个项目过程中的品牌意识,僧俗合作的团结精神,植根于人伦沃土的佛教观,都被大众所重视。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一切功德从众生份上得”仁爱基金会的导师、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大和尚(师父)如是说。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基金会初创
 和许多非公募基金会一样,仁爱基金会最早是由企业家出资倡议成立。在2006年春天,距离2005年《基金会条例》颁布、民间机构开闸注册基金会一年多,各地由企业家等民间人士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从无到有,蔚然成风。

 福建人林启泰正是这众多企业家中的一个。不同的是,他是龙泉寺居士。并且,他想为基金会寻找一位导师——这个人选非学诚法师莫属。

 这个被大家尊称为师父的大和尚,其言谈举止,在两年前的广化寺二期福慧之旅体验营期间,就令林居士折服,“佛法这么好为什么不能把他弘传出去?可能是模式、手段、资源不足,我想做一个基金会去推动这件事,当时就向师父报告。”

 唯独等待一个缘。注册放开后,在06年春,林居士兴奋地跑上山(龙泉寺所在地凤凰岭),把成立基金会的想法告诉师父,师父欣然答应。

 林居士的提议,和师父多年前的愿望不谋而合。早在建庙初期学诚法师就有考量,要成立以寺院为后盾的居士团体“慈善基金会”,使得居士有一个培福修慧的平台,并利益更广大的社会群体。师父对筹备中的基金会开示道:基金会既是扶危济困、福利众生,也是大众培福修慧的平台。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历史资料图:学诚大和尚和当时的林启泰居士

 决定筹备后,师父让当时的居士负责人李彤、资深居士刘维宁加入,加上林居士、刘大卫共四位发起人、理事,全力去做。

 06年夏天,四位发起人操劳奔波,动用世间资源,种种曲径寻找关系,但注册仍一度走入僵局。面对稍显焦急的弟子,师父开导说: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我们是要靠祈求、靠愿力——悲心和愿力,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

 师父还说,基金会的根本,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愿力和发心,一切都要回归到菩提心和智慧,心心念念为了成就众生,同时成就自己的福德资粮,这个动机切不可偏废。

  过后,转变心态的弟子们发现,事情开始不可思议地变得顺利,正式筹备工作开展了不到三个月,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2006年10月16日获得了北京市民政局颁发的法人登记证书。当日,师父发信息给基金会首任负责人林启泰居士:没想到这么快就批下来了,看来正法复兴有望!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注册程序完成后,第一个提上议事日程的不是项目,而是负责人知见统一。四位理事被师父指示“摁”到山上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由贤启法师持每日带动,学习佛法的基础知识,了解度众生的菩提道路次第,以使得几位发起人在知见上达到统一。

 对于这种学习的用意,师父当时并没有直言,但事后大家都觉得很受益,这些系统的学习让基金会不管走到哪一步,大方向都不会偏离,紧紧围绕佛教利济群生的初发心。师父不仅一次开示到学习的重要性。

 师父说:如果我们内部的学习抓不上去肯定不行,人的心力就不可能提升。内部的学习,是除了人的办事能力的提高,方法的熟悉,还有佛法方面用心、用功的过程,这个是很重要的。

 师父还说:毕竟我们不是一个纯粹的世间上面的基金会,我们背后是一个宗教。如果没有宗教的力量源泉,肯定不行。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这种学习和带动模式,贯穿基金会发展的始终。在基金会注册之前,学诚法师就将其设计为僧众负责佛法引导,居士负责以世间企业形式进行管理的运作模式。一开始法师对四位理事的广论引导,也正是基于此。

 到06年底,除几位发起人之外,基金会开始有了蓝小英、毕晶两个人的团队,她们在山下办公,负责联络对接各种资源。

 人力需要不断补充,但和林居士的想法不一样,师父不主张向社会招募项目人才,而是给林居士推荐了张婉钰、方文昭、陆敏、朱勤娟四位龙泉寺的资深义工——四个二十出头,“照顾自己都不利索”的丫头。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为了让基金会接地气,基金会的早期办公点被师父设在山下——北京石景山区田村一个居士准备的起居室,一周办公四天,周五到周末回到龙泉寺学习。山下的日子与普通基金会工作人员状态迥异,大家男女分开,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修。

 这些步入“红尘”,参与基金会初创期的常住义工们,他们最大的特长,是对佛法、对师长的一颗向往的信心,在简单小事中纯洁无私的用心。

十年仁爱路之一 <wbr>| <wbr>基金会初创:我们不是要去找关系,要靠愿力

 在法师和几位负责人的带动下,大家逐步学习如何规划时间、评估项目、财务知识、建设网站,乃至集体生活中的洒扫应对,洗衣做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学修和工作之余,更在儒释道传统文化、其它宗教和其它文明中学习慈善精神,了解西方社会和中国各种类型基金会的发展等等。

 如何让以僧众摄持专职义工,专职义工带动广大不信教的群众的模式形成;如何让专职义工们处理好“修行”与“做事”的关系;如何善巧地设计慈善项目,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认可,同时发挥佛教的内涵……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摸索,成为仁爱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初,所开展工作最大的意义,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