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参访心得11

(2016-08-08 18:05:38)
标签:

欧洲参访

汉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诚大和尚

大藏经

分类: 寺院报道

佛法在当代:广论、戒律、师父开示与大藏经

 

 这次出去挺大一个感触,也是一直以来的感触就是,我觉得可能我们努力去学修、去探索一辈子,最后只是验证了师父的理念。

 就是当你突然想明白一个问题,你发现,啊,师父早就在那等着了。师父说过多少东西我们还没去领会呢?所以说你学的越多,你慢慢就有感觉。至少我现在的感觉就是,不断地在验证师父的很多的思想,很多理念,乃至他很多的方向。

 那么我们这个道场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师父每天每天在提的是什么?僧团学修包括居士学修的是什么?我觉得无非这几样东西:第一、广论;第二、戒律;第三、师父开示;第四、现在正主力在推的《大藏经》的整理、研究和译介。这是最核心的东西。

 这些最核心的东西,确实都很重要,我们常常都挂在口头上。但只有当你真的经历过,或者设身处地的感受过,你才会理解这些东西为什么重要。

 

 1、广论

 比如说拿这次参访的例子来说,无论是日本禅宗也好,还是越南的大乘佛教也好,我的感觉并没能特别好的涵盖佛法的整体,这个和很多东西有关系。这个东西就不展开讲了。就是现在不管是藏传佛教也好,南传佛教也好,包括越南的大乘佛教也好,日本禅宗也好,在西方其实弘扬了大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了,已经传播很广了,在西方对这个禅修的观念建立得已经很广泛了。但是这个东西和佛法的整体,差别是很大的,禅宗能够说从这为起点通到各个地方去,但是基础的东西很多没有,包括这种教理的容摄能力,这里就差着很多东西。

 所以说我觉得师父,包括日常法师,他们最终抉择《广论》,作为我们学修的一个根本的基础。《广论》它相当是一个能够把所有教法统摄到一起的一个东西,就像是一个转接器,所有的东西都能连接在一起。我们学《广论》不是学《广论》本身,它像是提纲挈领一样,通过《广论》能够把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完全容摄在一起。

 所以说我们学习的是一种可能性,我们学的不是佛法的全部,《广论》不是佛法的全部,它是通向佛法全部的可能,我们学的是这个东西。

 所以我觉得龙泉寺法师身上很多特质,通过反观才能发现,自己在这个地方看不出来,出去的时候你会发现龙泉寺的法师也好,居士也好,到各个地方去有什么特点呢?不是很容易有那种门户之见,在各个地方他都能很好地交流乃至很好的学习。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学修真正根本的殊胜,我们自己在这儿是不知道这些东西,你只有去不断的交流。不管到哪儿,什么传统,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知道跟对方交流的点在哪里,跟他学习的点又在哪里。跟自己的东西一点都不冲突,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代表了什么?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学的东西,我们这个教法的基础,师父这个教法的基础是通向大乘佛教整体的可能,所以即便对我们现在可能三藏十二部经典没人看过,就看了一本《广论》,可能还看得片片断断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有时候自惭形愧,可能哪哪的道场居士学修体系很完整,今天一本经明天一本论学了很多很多种东西。但其实我们也不是什么都没学,我们是学习到一种学习能力。

 能明白么?就是你有这个东西,不是就完了,它能够允许你不断地去学习,不会很早就封口、封顶。它能让你不断地去深入经藏,没有任何相违,而且还能跟各个传统去交流、去学习,没有任何问题,到哪儿都能走,到哪儿都能聊,到哪儿都能够学习。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说弘法,弘扬大乘佛敎,如果你的这个教法都不通向大乘佛敎的整体,你怎么去弘扬大乘佛敎呢?

 

 2、戒律

 再说戒律,感觉天庆禅师,我真的非常佩服他,他不是一般人,我只能说真是菩萨化现。尤其是他们禅川寺那帮人,真的是非常清净庄严。

 但是这里面也有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真正日本禅宗,日本佛敎里面出家人这个没有戒它还是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天庆禅师的师父和他的师伯,也就是前角雄博禅师的大弟子和二弟子后来都离开团队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还俗了。反正对于我们来说,本来也没受戒,谈何还俗呢。也就是说,你真正一个出家人,一个僧团,如果没有戒律的摄持的话,首先他是不是出家人?其次,你这个僧团能不能建立?那么僧团是什么东西,这个说起来就很深了,这戒律真的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住世的根本。僧团是真正怀着出离心的人组成的一个和合众,和合的群体。不要小看这个东西,这个聊深了,有意思极了。

 比如说我们讲,过去的人,很多古代文明,都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就是人们是一个整体,每个人是整体里的一部分。比如非洲祖鲁语里面的“乌班图(Ubuntu)”这个词,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为大家的存在”,这是一种世界观。很可能2500年前的佛世时代,这种“整体存在感”世界观在印度的社会中还是很常见并容易被认同的一种观念。那么六合敬的僧团,是不是指的就是这种身心的境界呢?

 现在的人呢,是一种个体性组成的世界观。我们说由个体组成的整体,这和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根本两码事。

 比如说,葫芦娃,七个,都不一样,但他们是一个藤上长出来的,他们是一体的,我们是一体的,明白吧?但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是一个个个别的个体,然后通过契约关系,组合成的一个整体。

 这个问题大概是十三世纪,当时在西方,他们的经院哲学里面有一个叫“唯名论革命”的一个东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不再认为这个集体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认为个体才是真实的,所有团体都是假立的。所以他们不承认集体的真实,只承认个体的真实。那照佛法的观点来说,你能不能再进一步呢?个体是什么呢?五蕴和合的整体。你如果说,整体是不存在的,那个体也没有啊。但他们就到这一步,他们就认为是一个个体。

 那佛法的这种僧团、“和合众”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真正如理如法的僧团,其实是一种整体观的集体,不是一个的个体。六合敬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约束条件,也是它的状态描述。但要现代人去体会这些,乃至去达到这些,可能就比较难。这些不多说了。

 所以说,僧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老讲:依戒摄僧,以僧导俗。依戒摄僧是绝关重要的。所以,包括我们到一行禅师的道场,为什么非常感兴趣跟他们探讨戒律的问题,探讨团队组成的问题,都是在这儿,就是你怎么建立僧团,最后你怎么住持佛法,这都是非常非常根本的问题。

 

 3、师父开示

 第三,师父开示。师父开示是什么呢?

 每个人想法可能不一样,我分享一下我的感触。我出家之后,一直很纠结一个事儿,我老觉得佛敎能不能有别的形式,就是刚才说得,能不能跳出这个圈子来。就是大家在这里表述的佛法,不是佛法的本质,而是大家所认识的佛法,就是它前面还包了一种东西。

 我老在纠结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比如有的法师他上来就会说,比如说要提传统文化呀,好像说必须要在重新建立传统文化基础上来建立佛敎。我就较真儿,我心说,有这个必要么?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才能够再建立佛敎么?或者说,一定要把西方文化踩在脚下,才能够建立佛法么?我老在纠结这个东西。

 我的想法就是说,你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比如说我们做IT禅修营,现在年轻人,他到底在想什么?你直接跟他去交流,根据他们的想法去做一个活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你来寺里,要学我们的习惯,学我们的名言系统,然后才能够理解我们谈的佛法。而是说能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然后我们去设计活动的方式,然后和他们去交流。我老在纠结这些问题。

 佛法在外国是什么样子呢?佛法在100年后是什么样子呢?佛法在火星上是什么样子呢?

 然后,直到去年大概这个时候,有一天上殿,我突然想明白一个问题,我突然发现其实我们好多法师就都有一个能力,就是他们跟别人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他们和不同的传统来的人,都能交流。除了我刚才讲到的本身广论的那个特质,那种总摄佛法的特质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个人体会,正是师父开示,或者说师父开示所引导的东西。

 就是,我忽然发现我一直以来,这么多年来,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其实师父是早已经解决了,而且我早就在他这个引导里面了。

 师父开示是对我来说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佛法汇归一心,汇归内心,心对佛法的领悟,那些无法言传的东西,他把你带到那儿去。

 所有的不是外在的形式,就是他通过这些让你趋向于自己的内心对于佛法的一个感受。这也是我们团体的一个特质。

 我们法师有个特点,就是我们的讲法,不像“讲法”。我第一次去参加北京市讲经交流会,还是沙弥时,我一听,怎么说话都一套一套的,反正就是不习惯。我们的法师上去讲呢,可能人家觉得,不是讲法,就是说话。

 师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说得,都是我们有体会的。”注意,我们上学佛小组课,听广论,然后干嘛呢?谈心得体会。这周你的心得是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一直在引导我们在内心里面去感受这个东西,而不是学佛法的名言道理。

 那为什么我会觉得叫恍然大悟呢,就是我忽然发现,我的那个问题,师父的这种引导正给解决了。

 不管你去到任何一个传统,任何一个文化,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心是相通的。

 就是,你如果真正的,内心有对佛法的体会,或者,你对这个东西有能力去体会它,你就有能力和任何人去交流,明白么?反之,如果你去学习佛法的这个名言,你不一定能够走出这个圈儿。你的这套名言是在你的这个文化里面形成的,跟同样文化传统的人,能够交流,但走出这个圈子之后,就无法交流了。

 

 但龙泉寺的法师居士不是这样,我们说可能远隔千山万水,但是跟谁都能够聊的来,我们谈的是自己内心对于佛法的感受,这个东西是相通的,人跟人之间都是通的,你到哪儿,不管他是哪国人,都能谈。所以当时就恍然大悟,我那么长时间纠结,乃至观过的一点,原来发现,师父早就解决了,只是我自己听不懂。

 

 4、大藏经

 大藏经什么意思呢?

 去国外,首先就是感觉,现在西方人接触到的佛敎,不是佛敎的整体,是佛敎的一部分,而且很多还是去了信仰性的,禅修,meditation,这个部分。

 原来有一个说法,所有的翻译,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一种扩充。就是不管你是哪国书,我只要翻译成中文了,那这就是中文世界的扩大,扩充。因为你已经转化到你的这个文化之中,转化到你的这个语言情景里了,它的文化已经被转化了。

 佛法也是这样。就是根本的东西,如何他们还没有的话,更多的东西是建立不起来的。比如说,大乘佛教,玄奘法师为什么要千里迢迢的去印度去取经呢?就是因为经典不全,翻译的比较凌乱,他想从根儿上把整个东西给弄起来,所有的体系完整把它拿过来,从头把这些建立起来。这就是玄奘法师是中国真正大乘佛教的完成最根本最核心的人,就是他把所有的经典完整的拿过来了。后面的人才有可能去,唯识啊,各个宗派去建立,教理才能融通,你才能够拿到这个佛法的这个整体。

 所有说,比如现在,我们老说这西方人什么都不懂,就知道meditation,都是皮毛。那你让他看什么呢?他就这个,没有别的。要想引导他们,让佛法在西方能更进一步的弘扬,必须要把这些根本的东西转化到他们的文字去,转化到他们的文化里面去,他们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发展。要不然就是有天大的本事,最后也就是止步于meditation,止步于静坐。那跟瑜伽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这些体会,就是反复不断地验证师父说过的话。

 我觉得这次出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师父理念真的是很笃定。就是这些东西,太关键了。一接触海外弘法的这些团体,这些道场,以及他们这些现实、问题,怎么去解决,最后你找,就在这里,就这四样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