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本、自然与现世安乐”
1、户外运动风尚
这有一个小插曲。
我们去法兰克福大学参观时,一个人跟我们聊天,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说从中国。我说你呢,他说我就是旁边的城市。他说这儿有一个户外运动电影节,是专门来看电影的。

欧洲户外电影巡展

现场,运动摄影机品牌GoPro的展位
这是法兰克福大学新盖的一个会议中心,因为他们原来的建筑是纳粹建筑。这是新盖的,里面有会场、映厅等等。外面有一些户外厂商摆的牌子。里面有一个GoPro的展位。
GoPro是啥?

GoPro新品

GoPro的运动摄影
这东西我们有居士用来拍师父。其实是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摄像机,很小,往脑袋上一别,然后跳伞去啊,做极限运动等等,就都录下来了。在“户外运动电影”里面,这个GoPro占很大的比重。这里放的电影都是,从哪跳下来啊,从哪蹦起来,在哪儿飞呀,冲浪滑雪等等。
现场拿了一本影展的宣传册。

这个是悬崖间弄几根绳子,在绳子上弄块布,在上面睡觉、聚会等

这个是滑翔服,跟负鼠一样,人直接在天上飞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之前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思想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人的思想观念。最后反映出来的,都是人的世界观,都是人的精神。看看他们每天在玩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玩?这是观察欧洲人世俗化思想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比如说,我们出家法师会热衷这个吗,不会的,他更多是对内心的探索,对彼岸世界的探索。我记得我刚来寺里的时候,和漆山一块儿聊天。因为我之前做杂志,人文地理类的,会到各地去出差,到处走。当时跟他聊,他就觉得很投缘。他就说明年计划去西藏或者东南亚什么地方去走走。我当时奇怪,心说这人信佛吗?我就跟他说我现在哪也不想去了,就在龙泉寺,我说我看凤凰岭每天都不一样。当时我也是刚来,说话口气很大,我现在看凤凰岭老是一样的……
其实意思就是说,更关注的是内心的探索,内心的成长,而不是老关注到哪去玩,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呢?我学佛之前还是很想到印度、尼泊尔等等去看看,后来我就直接来这儿了,没有再想去那些地方了。
所以这里的一个思考点在于,当代西方(全球?)人特别热衷于自然,热衷于运动,这和他们现世(世俗)的世界观是直接相关的。
我相信中世纪是不会有这种东西的,即便有这样的技术,也不会有这样的风尚。那是一个内心趋向彼岸世界的,追求心灵提升的一个精神状态,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现代人对自然的看法和过去就已经不一样了,这个就不展开说了,展开说费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科学革命”那段历史,大概是在十五、十六世纪,就是近现代科学观产生的一段时间。其实是从文艺复兴已经开始了,这一套慢慢地在转变,人从宗教的世界观里,慢慢转入一个世俗的世界观。
所谓的“人本”是什么?文艺复兴讲人本,文艺复兴的人本不光是说更关注人,还有一个层面是,从人的视角去看、去观察。前者是说,我原来关注的是神,是神性;现在关注的是人,关注人性。后一个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从信仰的视角看世界,近现代以来是从世俗的视角,从人的视角看世界。包括后面的乃至“地理大发现”,和这些都是有关系的。重新去认识他们此世呆着这个地方,认识这个地球,现世的生活。这其中整个是一个深层次视角的转换。
中国人信仰一直就没有那么强,所以可能比较混杂,都有一点,不像西方那么分明。
因此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从他们现在的生活风尚,就可以观察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的世界观。这个和我们有关系吗?现在全世界人不都是西方人的思想方式吗,户外运动等等,都是跟着他们走的。
2、教堂里的艺术品市场
下面再举一例。




这是在法兰克福,一个教堂,但现在在做什么呢?是一个艺术品市场,艺术家来这里,跟摆摊一样,然后去卖。
西方那些教堂现在好多都空的空,闲的闲,好多都改作他用了。我们大悲寺原来就是教堂,现在改成佛教了。这个是做展览,荷兰还有做成书店的,反正是各种各样。
记得丰子恺回忆弘一大师时,说人生有几个层次。从普通的人生到艺术家的人生,其实是上了一个台阶。艺术是超越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他有某种程度的出离。他也不完全是现实的,你比如说,像梵高这些人,他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全都不是世俗人进入的世界,包括那种追求,都是超越于生活,而专注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但是丰子恺讲,对他来说,从艺术的境界到宗教的境界还差一个层次。说弘一大师,所登上的艺术的境界,就已经很少有人了;他又上了一步进入宗教境界。
那我们看到的这个艺术市场是什么呢?从宗教的层次,回到了艺术的层次,乃至到了商业的层次。这是下来两级台阶吧。所以你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感觉到的其实是一种他们世俗化的现状。
3、比萨的跑步会

去比萨那天,正好当地正在举行一个赛跑大会。现在大家很兴跑步吧,可穿戴设备一带,去跑步啊记录走多少步啊。本来比萨斜塔这个空间是信仰的空间。现在这个信仰空间变成了一个景点,大家来聚在这干嘛?跑步!
跑代表什么呢?健康。健康是什么呢?现世安乐。这是一种风尚,就是现世追求。不说他好坏,但是和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和对心灵成长的追求,是不同的,是两个追求,两种层次。
4、从乌特勒支大学科技馆,看西方人的科学观

在荷兰时,我们偶然走到了乌特勒支大学的一个科技馆。
说是科技馆,我们本以为是那种高大上的,很先进的设备,觉得龙泉寺来的,这个必须有。进入才知道,其实应该是一个医学、生物学的馆,所以里面都是这些东西:


出家人进去合适了,修不净观。有的法师很得意这个,赶紧观想。但是我觉得普通中国人,一般还是不太愿意看这种东西。除了我们佛教徒,没什么,这是无常。他们这个讲,对人的身体结构的探索的历程,解剖、标本、医学研究等等。
我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时我们去的时候,感觉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性的感受,其实挺咯应的,我们的反应一般是,没事看这个干嘛?但是我发现在现场,去那的当地的是什么人呢?好多都是父母带着小孩去看,而且小孩看的可开心了。中国人有没有人愿意带孩子看这个,万一留下阴影怎么办?长大一直跟你说,我小时候一直有这个阴影。过去我一个小表妹看了这个,后来一直心里阴影。


那为什么他们小孩就爱看这个呢?拿着书对着看。他们一个个看得可认真啊。为什么?这个大家可以思考。
5、从达芬奇手稿,看文艺复兴的世界观
在意大利安排购物的时候,我去书店转了转,淘的一本书,特别值。《达芬奇手稿》,全铜版纸的,中国一本这样的书估计要卖到可能300元以上,他们那儿可能估计一百多人民币吧。

达芬奇大家了解吗?蒙娜丽莎,还有达芬奇密码,为什么有人拿达芬奇开涮写达芬奇密码呢?因为这人确实跟别人不太一样。文艺复兴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个艺术家,但跟他和文艺复兴时代其他画家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特别的特质,而且我觉得达芬奇是更能够代表那个时代。
整部手稿厚厚的,前面是素描,接下来进入人体解剖。



全是人体解剖,那他这个图哪来的呢?这照谁画的呢,这是不是个问题?我觉得一般医生都不一定到这个水准。他那时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个医学教科书,买一本,然后照着画。他怎么画的呢?就是半夜三更去坟地偷尸体,谁们家新埋人了,他半夜去把这个尸体偷偷背回家,然后去解剖,去研究,非常迷恋这个。那不是随随便便画,能画成这样的。

接下来的部分是建筑设计与几何构成。几何学和西方的建筑有极大关系的。然后是机械装置。




这部分内容非常多。达芬奇有一个形象是发明家的形象,发明什么呢?机械装置。研究很深,他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发明,有很多当时是实现不了的,有些后来的人实现了,有些到现在也很难实现的。
在这里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能很割裂的去想,这个人他兴趣广泛,他又画画,又喜欢解剖尸体,又喜欢研究建筑,又喜欢机械。他是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颗心,所有的东西都是同一颗心造作出来的。他所有的艺术,所有这些追求,都是一回事。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觉得其实就是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一个转变轨迹。
当时在文艺复兴之前,科技革命之前,整个西方是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整个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有目的的,宇宙是有目的的,有机的一体。但在科技革命前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从根本上促成了后来的科技革命。是什么呢?就是机械论原子论的宇宙观。追溯的话能够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伊壁鸠鲁,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人的思想观念又被重新重视。他们建立一种机械的原子论宇宙观,什么意思呢?世界不是一个有机体,也不是一个有目的的,他是一个什么?它是一个由原子机械运动所组成的世界,这个东西最终导致了整个向现代科学观念的转型。我感觉,达芬奇就是这一思想转变很重要的一个代表。
文艺复兴并不反宗教。有可能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对机械装置的痴迷,并非是出于科学探索的目的;相反,这很可能是一种信仰性的探索,是想要去认识世界的本源,以及那其中所蕴含的超越性的规律与价值。然而,这种信仰性的追求,却最终带领人们走向了现代与世俗。
这段为什么说放在这儿说呢?和前面这个科技馆是有关系的。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理解的科学,跟西方人理解的科学,未必是一回事。
想想为什么他们小孩就是玩这个,他们认为人就像机械一样,他的组成原理是什么,他是怎么传动的,他什么零件结合在一起的,他是研究这个。但是我们中国人不太关心这个,是不是?我们不太关心这些细节。但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科学观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世界观基础上。
你看达芬奇,他做人体解剖也好,他要把每个部件是怎么配合的,关系研究的非常清楚,他不光是出于绘画的角度,不是为了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神秘,他就想把这个搞清楚,包括他研究这些机械装置,也是去把这些搞清楚。世界与大自然的规律,可能就在蕴藏这个里面。因为他觉得世界就是一个机械运动的一个整体,他们也在探讨世界的本源,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想探讨这个世界的本质,通过对人的构造的了解,通过对机器的了解,去了解这个宇宙,认识外在的世界,这个是他们西方新的科学思想的一个脉络。
乌特勒支大学科技馆,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不习惯呢,因为我们不是那么去看人的,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别扭。但对他们来说,人就是这么组成的,世界就这么运转的。
这是我到了乌特勒支大学科技馆后,突然对西方人科学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这个东西光看书是得不到的,必须到现场,到这个业的环境里头,才突然地感受到,噢,原来他们是这样看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